評論深度

開學首日的眼淚——從耒陽分流事件,看中國縣城教育的系統性困境

中國教育部要求耒陽當地教育部門採取「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消除「大班額」制度,分析看似準確,給出的藥方卻過於籠統,未能直擊耒陽教育,或者說中國縣城教育的系統性困境。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統計,2000 年到 2010 年,中國農村地區平均每天消失 63 所小學、30 個教學點、3 所初中。 圖爲中國貴州省紫雲縣一個偏遠苗寨附近的小學。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統計,2000 年到 2010 年,中國農村地區平均每天消失 63 所小學、30 個教學點、3 所初中。 圖爲中國貴州省紫雲縣一個偏遠苗寨附近的小學。攝:Cancan Chu/Getty Images

李晓璇

刊登於 2018-09-18

#李曉璇#評論

對於中國大陸湖南耒陽的8000名小學生家長而言,這個9月的開學並不像往常一樣平靜。在市政府消除公立學校「大班額」—— 改善因班級學生數量過多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方案下,他們的孩子被迫從公立學校「分流」到其他學校。其中,約3600名高年級小學生被分流到一所遠離市中心、收費貴10倍、且校舍尚未裝修完畢的民辦學校「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耒陽分校」。家長們按捺已久的怒氣最終被新校舍瀰漫的刺激甲醛味所引爆, 9月1日開學當天,他們走上街頭,最嚴重時,有數百名家長衝擊警局,引發激烈的警民衝突。

警方的逮捕行動和大規模的刪帖使得事件在網絡平台進一步擴大。家長和孩子拉着「抵制民辦學校,還我九年義務教育;堅決不住有毒宿舍,不進有毒教室」的標語,被拍成視頻和照片在網上迅速傳播。但很快,相關信息和討論在網絡上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耒陽市公安局「逮捕46名衝擊警局人員」的通報。中國教育部也於9月6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將學生分流的原因定義為「地方教育資源配置還不能適應新型城鎮化進程」,要求耒陽當地教育部門採取「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消除「大班額」制度。

教育部的分析看似準確,給出的藥方卻過於籠統,未能直擊耒陽教育,或者說中國縣域教育的系統性困境。消除「大班額」的初衷是美好的,但為何民辦學校承擔了大量義務教育?轉嫁到民辦學校的義務教育又如何進一步轉嫁到家長身上?只有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才能看到地方義務教育面臨的「新問題」,看到現有的地方教育資源配置在何種程度上不能適應「新型城鎮化」的進程,看到家長積聚了怎樣的怒氣。

此外,解決教育困境最直接的問題是財政支出。一方面,中央對地方教育的補貼不少,為何農村學校沒有得到發展?為何地方政府的錢還不夠用?另一方面,地方經濟下行,如同耒陽市從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曾經的排頭兵」,變為「如今的惡化樣本」,又如何體現出中國各地財政在教育發展上的困境?地方的解決辦法又是否奏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