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專訪查建英:對我來說,現在的轉折點很不幸

「六四之後,資本所鼓舞的力量撐開了一個新空間,專制體制對它運用自如。老大哥也在,美麗新世界也在,最糟的可能性結合在一起了。」

查建英,以非虛構寫作記錄中國為人所熟悉,著作包括《中國波普》、《八十年代訪談錄》、《弄潮兒》等。

查建英,以非虛構寫作記錄中國為人所熟悉,著作包括《中國波普》、《八十年代訪談錄》、《弄潮兒》等。攝:尹夕遠/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張潔平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8-08-17

夏日午後,日頭照著長長的三條街巷,悶熱之中,找不到一處可以躲避的空間。這是前去拜訪查建英時,在她家樓下遇上的第一件尷尬事。沒有雜貨鋪,沒有小吃店,沒有茶館咖啡館理髮廳。在日壇公園,曾經北京城裏最閒適的區域,街道上乾乾淨淨,一望無際。

一見面,抱怨立刻得到共鳴——「以前從來不是這樣!就這半年,我從紐約回來,發現剪頭髮的、買東西、吃拉麪和羊肉串的小店的都沒了......全給『拆牆打洞』了。」查建英聲音不高,散散淡淡的樣子,快人快語。

和海歸人士聊中國變化,是和倫敦人聊天氣一樣的萬用話題。但查建英說,這一次回來,感受真的不一樣。不只中國不一樣,美國也不一樣了。世界似乎又到了一個「關鍵節點」。

出身官員與知識分子家庭,在北京長大的她,80年代初赴美留學,87年回國,原本滿腹衷腸,要在文化復甦的祖國大幹一場,沒想到六四槍響,打碎希望,也從此打亂了人生。她回到美國,以與中共政權決裂的姿態加入美國國籍,也放下了剛剛嶄露頭角的母語小說創作,改用英文進行更職業化的非虛構採訪、寫作。但她放不下中國的朋友和故事,也舍不下她的老師夏志清批評的「China obsession」(中國情結),90年代之後,終究開始了候鳥一樣,在紐約與北京之間穿梭的生活。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