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沖繩,對國家暴力說「不」的時代走向終結?

翁長沖繩縣知事的驟逝,暗示着「邊陲」的沖繩在戰後歷經數十年反美軍基地以及拒絕「中心」主義國家暴力的社會運動的階段性終結。然而大田昌秀與翁長雄志前後兩位「鬥魂」知事不屈不饒的信念,以及對「沖繩人」身份的那份執著,正是「邊陲」與「中心」抗爭過程中,最具啟發意義的力量所在。

沖繩縣知事翁長雄志於2018年8月8日去世,享年67歲。

沖繩縣知事翁長雄志於2018年8月8日去世,享年67歲。攝:Franck Robichon/AFP via Getty Images

林泉忠

刊登於 2018-08-09

#林泉忠#評論

沖繩縣民的自由、平等、人權及自決權,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下,都一直被無視。我將之稱爲「靈魂的飢餓感」。

翁長雄志

翁長雄志沖繩縣知事於2018年8月8日傍晚,因胰臟癌不幸病逝於浦添綜合醫院,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在任中過世的沖繩縣知事。翁長的突然離世,不僅衝擊了將提前於今年9月舉行的縣知事換屆選舉,也為沖繩社會反對美軍在邊野古地區興建新軍事基地,及與日本安倍政府抗爭的運動方向投下了極不確定的震撼彈。

尤有甚者,去年夏天大田昌秀及今年翁長雄志這兩位沖繩縣史上敢對日本中央政府說「不」的知事相繼駕鶴西去,是否標誌着沖繩百多年來在「日本」的框架下,抵抗國家暴力的社會運動將無可避免地走向終結?

翁長縣政崛起的時代背景

沖繩社會激烈反彈的最大理據,是認為邊野古海岸附近擁有美麗的珊瑚礁。然而,其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二戰期間導致四分之一人口消失的沖繩戰役的慘烈陰影,及飽受戰後長達七十年美軍駐紮當地的龐大壓力。

原任沖繩縣首府那霸市市長的翁長雄志是在2014年辭去市長一職,首度投入沖繩縣知事選舉,並一舉成功入主沖繩縣廳的。其任內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竭力阻止日本政府強行將普天間美軍基地搬往沖繩縣北部名護市邊野古地區的一系列抗爭行動。過去四年來,翁長利用縣知事的權限,盡所有方式包括行政命令、訴訟等進行不懈的抗爭,在某種程度上,拖慢了安倍政府興建新基地的進度。

所謂普天間美軍基地搬遷問題,始於那霸市府北部的普天間美軍飛行場對周邊民居的噪音騷擾及其他長期潛伏的隱患,例如2004年一架大型直升運輸機在沖繩國際大學墜毀,雖無人傷亡,但對當地居民的人身及財產安全造成極大隱憂。事實上,自1972年沖繩復歸日本之後,普天間基地相關的事故已纍計達77件,佔了沖繩縣內美軍軍機217件事故的35.5%。1995年大田昌秀縣知事任內,沖繩發生惡名昭彰的美軍強暴當地少女事件,引發大規模反對美軍基地的運動。其後,日本與美國協商達成搬遷共識,並於1997年敲定將普天間基地搬往沖繩北部邊野古地區。不過,建設方案於2002年發表後卻因沖繩社會反對聲浪高居不下而停滯不前,當地人反對搬遷方案,要求普天間美軍飛行基地撤出沖繩。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