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傳統分解下的新時代,看區塊勢與泛科學角度解析知識經濟脈動

資訊爆炸、產業變革的現代,何者為真、如何判斷?在傳統手法逐漸消逝、動力消去的現代,該如何創造新局?這是從國際到個人、廣泛到狹義,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刊登於 2018-06-12

《端傳媒》舉辦的第三場系列旗艦論壇,旨為「專業普及化,迎接知識經濟時代」,邀請了知識浪潮上的代表「區塊勢」創辦人許明恩,以及「泛科學」創辦人鄭國威,分享在大環境中的改變遇見的問題,及知識經濟如何推展。

引言人端傳媒總編輯李志德表示,過去一年來媒體也面臨許多挑戰跟重整,綜合性媒體的痛點,在於目前在流失的領域上做招厭的事,以往支撐的產經結構已崩潰,媒體需要找到新辦法或新市場,才能踩到堅硬的地面而施展,所以從心裡相信所為是重要的,要改變思維或改變方法,經歷這波大潮後,重新定義。

說人懂的話 傳遞艱澀新知識

區塊勢創辦人許明恩表示自己的起心動念,在於監測區塊鍊知識後,用一般人能懂的言辭表示,讓非理工領域的人們也能懂。這也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而引發的契機,在於當兵時期休假,朋友來家中裝的挖礦機。什麼是挖礦機?什麼是比特幣? 這是完全顛覆產業的新知,從2008年提出理論,2009年實現,至今才發展十年的新形態領域,還有多少知識等待被傳達?

區塊鍊,擁有完整的生態系圖ecosystem,但值得關注的是被稱為領頭羊的大企業如GOOGLE都不在此列,若生態圖裡沒有看到全球頂尖浪潮上的公司,又是誰來推動發展?此問題會源自於發展性質,區塊鍊的性質特性跟企業的核心恰好相反,假設,GOOGLE今年全力發展VR,可以由CEO佈達後調動資源全心投入,是一個由上往下的系統,但以區塊鍊的例子比特幣來說,沒有CEO告知今年往哪個領域,全由開發者社群跟著奠基往前行,這就是跟一般企業不同的「去中心化」模式,是由下而上的推動,因此在結構上完全不同,而優勢在於有別於企業層層關卡阻礙的快速執行能力。

許明恩也提到獲得比特幣的方式有兩種,挖礦及買幣,這也影響了區塊鍊相關知識的推播,其實,比特幣就是大眾跟區塊鍊知識的橋樑,以「區塊勢」平台而言75%「區塊勢」會員持有比特幣,這個誘因造成知識的渴望,因為網路上沒什麼人在討論趨勢鍊的知識跟運用、理性了解區塊鍊的媒介是少的,多數是在買賣炒作,無人解析比特幣漲跌的道理,而「區塊勢」應運而生。

變化、挑戰與做法革新 探究知識經濟的未來在哪裡

「泛科學」創辦人鄭國威緬懷著於2018年3月14日過世的科學家霍金博士,開啟論點。霍金博士是「斜槓」的代表人物,鄭國威引論:「與其說霍金用生命在做科學研究,不如說霍金是用生命在做科學創作。」因為極少數科學家,會站在知識的邊際,回過頭來把知識傳達給大眾,而這是重要的!

為何重要?鄭國威以先前的一個媒體事件舉例,「狗狗是否喜歡被擁抱?」這個議題在國際被大肆報導,也尋找到議題來源,退休的柯倫教授,科普雜誌的今日心理學專欄作者,寫出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在於,大學舉辦的「狗狗舒壓日」那天,柯倫教授帶著狗狗來到校園,一位女大生一見到狗狗就一把抱住,教授阻止說道:「他們不喜歡這樣,會讓他們有壓力。」,而女大反駁道:「我是心理系學生,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這樣常常抱著,這樣父母與小孩會共同分泌一種激素,會更有同理心、尋求慰藉,是一種社交行為,所以為何不允許這樣抱著狗狗?」在無辯證資料的狀態下,他決定自己研究,研究的方式是上網找人狗擁抱合照共250張,得出結論,照片裡81.6%看起來不舒服,7.5%看起來舒服,其他無法判定,到此結束。 此事件最大的爭議點在於,媒體報導都是說是「研究」,但這不是研究,只是科普上的一篇文章,而當時用250張照片的來源、判定因素都沒有提到,也無「同儕審查」,欠缺太多素材考證的狀態報導造成偏頗,而全世界只有華盛頓郵報考證向作者考證,而作者本人表示:「只是一個隨性的觀察結果。」所以到底狗狗喜不喜歡被人擁抱呢?不知道,因為文章欠缺太多要素。

反觀回一開始的引論,再加上現在的資訊世界,當大眾面對一個資訊,直觀是否會做考證?還是落入是與否的窠臼?這也解釋了網際網路上的大聲叫囂,在現實裡卻安靜無聲。 處於「加速時代」,全球被三股力量快速推動,其為摩爾定律(科技的快速)、全球市場、大自然的環境變遷。這讓我們面臨著許多進行中的變革、但很少人察覺。智慧型手機存在了十年,在2018年的現代,幾乎人人皆有,這是人類史上沒有經歷過的重大改變,可是我們生在其中已習以為常,而十年後的2028年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現在無解。由內而外的知識傳達困境讓我們無法探清。

在知識溝通上面臨的「三大內在困境」是解釋的衝動、專業的詛咒及逆火的陰謀。 ・解釋的衝動:解釋了腦補的現象,因為沒有深入觀察事實。 ・專業的詛咒:人們只會用自己同溫層的方式溝通、無法對外傳達,這時出現擅於言詞的名嘴無法完整、正確傳播,像是專業的人將事情交給不專業的人而造成出錯,導致現實很大的現象「對專業的不尊重」。 ・逆火的陰謀:也可以解釋為「確認偏誤」,既定的信念會讓人在環境中尋找支持 而忽略其他因素,造成以偏概全、刻板印象。 以上是人力無法避免的困境,而這些困境在大媒體時代是小眾議題,但此時是22億上網人口的時代,量變產生質變,造成很大的衝擊。

為什麼賈伯斯不顧用戶說什麼,只觀察他們做什麼?因為大多數人使用「節能決策」方式,這帶來了外在困境,像是FB及GOOGLE平台掌握85%的廣告預算,媒體只能速成內容。

「不為任何事情辯駁,但要認知到目前的劇烈改變」,鄭國威表示,過去知識轉變的價值已被顛覆,知識生態系崩潰,但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已經摧毀卻不知如何重建,因為人們不同意、不相信彼此,而無法推動前進,故資源都給予政府與大企業。這是需要共同深思的議題。

身在其中體察的價值 是深入探索的動力

「區塊勢」創辦人許明恩:「像科技一樣每天都有新資訊,知識傳遞很像教授的工作在看清本質,學習跟知識結合,工作跟學習新知結合,且本身喜歡分享給身邊的人,獲得成就感,是從事的理由。」 「泛科學」創辦人鄭國威:「專業以外,客觀條件清楚自己的揭露來源,強調文章中的關鍵字要經得起考驗、有出處,清楚知道文章作者想表達什麼、與作者一起接受犯錯但努力不要犯錯,而當錯誤出現,正面當成學習機會,思索未來該如何避免,是共同一起成長的契機。」

大眾從單向接受資訊,到如今因為社群互動,大眾也有表達想法的方式,成為雙向溝通,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中,對媒體的挑戰是,新技術的追求與在專業上不斷突破、要跑在讀者前面,也是知識經濟變化的開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