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深度 香港 圖片故事

1976年以來最熱5月,香港大地現龜裂奇觀

還未來得及揮別晚春和初夏,香港已經一頭扎進炎熱盛夏,酷熱天氣警告已持續生效超過320小時。近年香港氣候變化加劇,大自然正在發出哀鳴。


流水響水塘。 攝:林振東/端傳媒
流水響水塘。 攝:林振東/端傳媒

根據天文台數據,截至5月31日下午4時,香港5月的酷熱天氣警告已持續生效超過320小時,這是自1976年以來,香港最炎熱的一個五月——還未來得及揮別晚春和初夏,香港已經一頭扎進徹頭徹尾的炎熱盛夏。上一次香港持續長時間的酷熱天氣,是11年前的2007年7月份,共持續286小時10分鐘。這也意味著,香港越來越早步入盛夏季節,氣候變化值得警惕。

今年的炙熱和雨水罕至密切相關。天文台資料顯示,5月1日至5月30日的總雨量為57.5毫米,遠低於5月正常值304.7毫米。連帶影響的,是香港水塘、河道的枯竭,以及郊外不少乾燥龜裂的土地。截至28日為止,香港水塘存水量僅有約3.57億立方米,佔總容量的61%,比去年同期少了一成。香港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對媒體表示,這一次乾旱讓他想起香港於1963年的大旱,當年家家戶戶制水的景象是許多港人在困難時期的集體回憶。儘管今天,香港再次制水的可能性很低,但長期乾旱、盛夏提前,是對人類社會的一大預警。

而事實上,香港近年的氣候變化異常早有跡象——2016年1月24日,天文台錄得59年來最低温度3.1攝氏度,氣温遠遠低於過往冬季平均氣温12°C-20°C,大帽山更罕見出現結霜和霧凇現象。到底香港怎麼了?5月的香港大地和水塘湖泊,在乾旱下變成什麼模樣?我們走出鬧市的保護罩,走訪郊區多個地點,紀錄5月香港奇特而令人憂心的景象。

流水響水塘。
流水響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大潭水塘。
大潭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流水響水塘。
流水響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大潭水塘。
大潭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大生圍。
大生圍。攝:林振東/端傳媒
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大潭水塘。
大潭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大生圍。
大生圍。攝:林振東/端傳媒
鶴藪水塘。
鶴藪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實習記者徐雪瑩對此文亦有貢獻)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