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黎蝸藤:中國《北極白皮書》與各國極地爭奪戰

全球暖化與科技進步,令各國對極地的爭奪既有經濟利益,又具備可行性。在中國崛起與中美爭霸的大背景下,極地爭奪戰更附上濃厚的地緣政治戰略考量。

黎蝸藤:北極地區的經濟和戰略意義迫切。其原因是:第一,主要發達國家都在北半球,開發便利。第二,北冰洋冰層比南極洲融化得快,2030年或之前北冰洋夏季或完全沒有冰覆蓋,可見的利益近在眼前。第三,陸地永久凍土解凍後會釋放大量水分,形成沼澤,帶來難以處理的環境和開發工程問題,利用極地土地遠不如利用海洋立竿見影。第四,北冰洋航道必將成為國際運輸的大動脈。

黎蝸藤:北極地區的經濟和戰略意義迫切。其原因是:第一,主要發達國家都在北半球,開發便利。第二,北冰洋冰層比南極洲融化得快,2030年或之前北冰洋夏季或完全沒有冰覆蓋,可見的利益近在眼前。第三,陸地永久凍土解凍後會釋放大量水分,形成沼澤,帶來難以處理的環境和開發工程問題,利用極地土地遠不如利用海洋立竿見影。第四,北冰洋航道必將成為國際運輸的大動脈。攝:Planet Observer/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5-09

#評論#黎蝸藤

由於氣候嚴寒,地球的南極與北極一向被視爲「化外之地」,雖然有潛在利益,但大家都願意「擱置爭議」。可是由於近年全球加速暖化,北冰洋與南極洲的冰層開始融解,各國陸續將爭奪兩極排上議程。今年1月26日,中國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是中國第一份詳細論述北冰洋立場的說明書,預示着國際間的極地爭奪戰已經到了「肉搏戰」的階段。

北極爭奪戰

雖然南極洲是陸地,長遠利益更誘人,但北極地區的經濟和戰略意義更重要、更迫切。其原因是:第一,主要發達國家都在北半球,美、俄、加等大國都在北極圈有領土,近水樓台,開發便利。第二,北冰洋冰層比南極洲融化得快,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估計,2030年或之前北冰洋夏季或完全沒有冰覆蓋,可見的利益近在眼前。第三,陸地永久凍土解凍後會釋放大量水分,形成沼澤,帶來難以處理的環境和開發工程問題,利用極地土地遠不如利用海洋立竿見影。第四,北冰洋航道必將成為國際運輸的大動脈。去年8月,俄羅斯首次實現以特別設計的油輪獨力穿越俄羅斯的「東北航道」,不需要專門破冰船護航,比經過傳統水路節省30%時間。第五,在北極地區已經探明的石油與礦藏也遠比南極豐富(南極尚未很好地勘探),在美國阿拉斯加、俄羅斯奧北河三角洲等北極圈的近海石油與天然氣已經具備開發的條件。第六,北冰洋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規範,與南極的領土爭議相比,各國較容易達成共識。

北極地區的利益首先與八個在北極圈有領土的國家關係最密切,即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代表格陵蘭與法羅群島)、挪威、冰島、瑞典與芬蘭。其中前五國更直接面向北冰洋(北極五國)。北極八國是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的正式成員國,只有它們能輪流擔任組織的主席。在正式成員國之外,還有13個觀察國,其中亞洲的中國、日本、南韓、新加坡和印度都在2013年加入。此外,還有6個國際原住民組織(Indigenous Peoples Secretariat)為永久成員,代表各跨國原住民的民族利益。

北極圈爭奪戰最具象徵意義的是北極點的歸屬。其實,北極點位於被冰塊覆蓋的海底下,按照公約,沒有所謂「北極點主權屬誰」一說。由於北極點距離最近的陸地(格陵蘭)也有370海里之遙,也超出了專屬經濟區(200海里)與大陸架延伸(350海里)的上限,其能否取得公約中的「主權權利」也成疑。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