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Pick-Up

漆黑的角落 幻燈片凝住香港六十年前的記憶

在漆黑的角落,一張又一張幻燈片投射在牆上;六十年前的記憶,瞬間凝住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展覽區,展示着一個女生的攝影作品。

作者:余青

刊登於 2018-04-19

#Pick-Up

她是嚴瑞芳,WMA 大師攝影獎2017/18得主。父親的往事,她以這樣的方式陳列人前。

大門沒有上鎖

嚴瑞芳父親逝世後,她希望尋找父親的往事。「收拾家中雜物,發現爸爸的回港證,上面列明1964年簽署,以及我沒住過的地址。想起小時聽爺爺說『皇家廠』等不知名地方,想了解一下,才知該處有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我跟着地址,遇見該處舊樓全部門都打開了,便走入去看看。」皇家廠當時已經是地盤,但是大門沒有上鎖,嚴瑞芳於是推門進去。

在這個意外的空間,嚴瑞芳發現大量意想不到的場景,最後發展成她在WMA 大師攝影獎的得獎作品《大門沒有上鎖》。今屆比賽以「過渡」為題,邀請參賽者創作不同面同,但同樣以香港出發的作品。

喚回以前的香港

皇家廠原來是嚴瑞芳父親住了多年的木屋區,20世紀50年代香港人口膨脹,政府推出「公務員建屋計劃」,容許公務員根據《合作社條例》組成建屋合作社。政府批地和提供低息貸款,由多名公務員合資,自行聘請建築商建屋。嚴瑞芳在大宅內發現合作社文件,顯示每戶付100港元作股份資本,2016年賣樓分得超過1600萬港元。

「我想透過我的作品,讓大家喚回如何理解以前的香港。」嚴瑞芳得獎後這樣對端傳媒說。「我從來沒有住過父親以前住的地方,在這裏有一種重溫父親以前的歷史的神奇感覺。」她希望看過《大門沒有上鎖》的人,都可以對香港房屋問題有深刻的反省,「對所有香港人來說,講起房屋問題都有刺痛的感覺,對於從政的人來說,是不是可以想想前人怎樣做,研究一下合作社的可能性?」眼前偌大的空樓,給嚴瑞芳檢視停留在物件上的香港時間,想像擁有自己地方的生活質地,想像殖民地時代的小康之家 。

走光菲林 六四回憶

嚴瑞芳去的地方已被荒廢一段時間,但物件仍然與她很接近。她拍了很多照片,像其中一張「走光」菲林相,拍下半份舊報紙,是1989年5月30日出版的《南華早報》,頭條就是中國民運事件,並提及2020年香港將會有雙普選。嚴瑞芳當時很震驚,上好菲林就拍下來,就像她那一刻的心情。

「其實我的攝影技術並不如其他參賽者。」嚴瑞芳謙虛的說,她知道參賽者當中有攝影記者,可以將時事精彩一刻凝住,「他們的技術比我厲害多了。我不會說我是攝影師,我只是一個視覺藝術家,攝影對我來說是工具。像今天這個投影機的設置,給了我一個寬容度和質感,去表達我要說的故事。」問嚴瑞芳覺得自己為甚麼可以脫穎而出,「很難答,或許我用了一個特別的方法表達我的發現,挑戰着用空間說故事,手法與別不同吧。」她就在漆黑的投影片室靦腆地笑着說。

在寢室拍攝的一張照片,樟腦和臭丸放在實木衣櫃裏,散發着舊式的味道;在當眼的一角則掛着美女月曆, 女郎當年穿上高叉一件頭泳衣,便足夠叫人產生愉悅的想像,「為何1986年的月曆,可以保留超過30年?這片關於慾望的想像,好像揭開了我父親的一些秘密。」

說故事 帶出歷史過渡

「我拍攝的物件與物件之間,其實表面上很難找到甚麼聯繫,說故事就變得非常重要。這些物件沒有了主人,故事就從中帶出歷史的過渡狀況。」嚴瑞芳形容,如果要說她作品背後的理念,就是只要肯不斷嘗試尋找東西,最後一定會找到,「我的創作有點像等運到,但最後始終會遇到,就像《小王子》這故事一樣。」

嚴瑞芳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後修讀純藝術碩士。她主要從事混合媒介、表演及文字創作,包括透過「行動」和建構情境讓公眾參與創作中。作品探索人類溝通之間的誤差、傳譯和引力,演繹人們如何通過重述記憶來聯繫自己與日常人事。《大門沒有上鎖》是她「行動」的其中一部分,WMA大師攝影獎比賽之後,她對於「合作社」這個概念的重構更有興趣。「(這作品)是一個開始,我對合作社有興趣,不一定是住屋,是我之後創作想延續的東西。透過這個作品,我希望再跟一些研究合作社的學者談,釐清當中一些問題。」

延伸閱讀: 姚政希,本土研究社(2018):〈合作有間:從政府檔案看「公務員建屋合作社」的歷史〉,《過渡 Transition》。香港:WYNG基金會。

過渡-- WMA 大師攝影獎及WMA視像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2018年4月24日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廳

策展單位:香港C&G藝術單位

詳情:wma.hk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