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MotherApp創辦人羅健麟:政府推動創科,要先指出大方向

在剛過去一個月,「創科」兩字成為了香港政壇和市民熱議的話題。根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以下簡稱「預算案」),香港政府在四個大範疇投資創科發展,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今年政府預留500億港元,比是去年100億元的5倍。

余青

刊登於 2018-03-22

#Pick-Up

在剛過去一個月,「創科」兩字成為了香港政壇和市民熱議的話題。根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以下簡稱「預算案」),香港政府在四個大範疇投資創科發展,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今年政府預留500億港元,比是去年100億元的5倍。

對於預算案推動創科的措施,身為初創企業又怎樣看?我們訪問了科學園初創企業MotherApp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羅健麟(Ken),談談他的看法。

欣賞政府加大投入

Ken在2007年創辦MotherApp,由11年前規模只得3個人的初創公司,發展至現時一年營業額過千萬元。MotherApp主力從事流動應用方案顧問及開發,是香港首批手機應用程式(App)開發商,OpenRice、JobsDB、貿發局、海洋公園等都是其客戶。

Ken對於政府在這次預算案中政府的加大投入是欣賞的,「大幅加大了投入肯定是一件好事,措施也大體走對了方向,例如投資200億元用於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100億元撥款香港科技園公司、100億元注資創新及科技基金等,這些都看到政府對創新科技的支援。」對於中小企稅務扣減、放寬科技券計劃申請資格,Ken也認為對於初創企業有幫助,「中小企本來對科技比較陌生和擔心,現在令他們更容易適應新科技,代價降低了,就不再那麼痛苦。」

逐年摸索 略嫌零碎

但是Ken卻對這次預算案不完全滿意。作為投身創科十多年的IT人,Ken希望知道政府具體如何分配這筆投資,「政府需要告訴業界他們有什麼具體視野,將來有什麼方向,如何令香港去贏。目前看來,政府的做法仍是逐年摸索,略嫌零碎。」

與我們的鄰近城市深圳對比,Ken覺得有點不是味兒,「幾年前深圳的科研支出已經佔本地生產總值超過4%,但香港的數字是長期低於1%。香港的創科發展是長期落後,以致於將來可能會影響其他行業;創科與各行各業有關,如果香港創科落後,金融、傳媒等行業也會受損。」

確保人才留在香港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人才從來不缺,在創科界也一樣;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往往是最大的困難。四年前,MotherApp有六個內地專才,但是今年,這六個專才只剩下一人留下,其他都回國內工作,Ken一直希望政府可以創造一個令人才留下的環境。「為什麼我們津津樂道的DJI和商湯科技都是發源於香港,但後來總部搬了去國內?預算案可以做些什麼令這些公司留下?希望河套創科園可以製造一個環境,令初創企業選在河套區發展,而不是深圳。」

除了外來人才,香港的本地專才也很容易被挖角,「我們公司是做AI深度學習的,但是如果想到香港的大學招人,難度很高,因為對這方面有認識的專才,未畢業已經收到Google、Microsoft的聘書。如果希望培訓人才,應該進一步想如何令他們留在香港,不是流到外國企業手上。」

更有遠見的策略

業界希望香港政府可以提出更有遠見的策略,Ken尤其希望政府可以帶領香港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比如香港科學園的創科企業商湯科技,已經發展出一套臉部識別技術,在國內可以協助國防、安檢等領域,這種技術就可能是香港獨特的優勢。」商湯科技2017年成為香港科創企業第一家獨角獸(總值超過十億美元),是香港創科界的一大突破。

香港的數據庫,歷史遺留下來的豐富經驗,Ken也認為是有助香港人發揮獨特優勢。「醫療是香港的強項,現在講大數據,東南亞沒有一個地方像香港一樣,有超過100年的亞洲人醫療數據的。這就是香港在亞洲一個特殊的強項。」

「再工業化」和「智慧城市」

70年代香港的強勁工業化實力,與及近年提出「再工業化」的政府策略,Ken也希望政府可以有更多具體措施配合初創企業。「我們鄰近中國,傳統的玩具業、製衣業很強。由於歐美市場工業萎縮,他們很倚重亞洲的工業實力。香港的再工業化近來再被討論,增大產能的方法已經是一個有很大需要的市場,近年常說的「中國製造2025」,也都是為了解決產能問題。」

Ken也認為智慧城市是政府應該將來重點推動的創科範疇,「香港地小、人口密集,很多東西都需要高度協調。例如解決經常被詬病的地鐵問題,香港可以將經驗實踐在很多外國地方,推廣到全世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