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開始的宣誓風波,令先後六名香港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被取消資格(DQ)。為了先填補其中的四個議席,政府在剛過去的3月11日舉行首次補選。在總投票率僅得43%的情況下,民主派只能取回新界東及港島區兩個直選議席,但在功能團體組別的「建測規園界」議席,以及直選組別的九龍西議席,則落入建制派手中,後者尤其令人意外。民主派不但無法重奪失去的席位,不能取回在直選組別中對某類法案的否決權,也無法利用這次補選,向政府取消議員資格的行為作出強烈抗議,可謂一次重大挫敗。
這幾天來,選舉後的評論集中討論姚松炎在九西區的意外失手,集中於批評選戰戰術操作的失誤,也揭示出民主派陣營在協調合作上的種種明顯漏洞。雖然這些批評可以指出如何改良未來的選戰操作,值得詳加討論以作後效,但似乎並未觸碰到更重要的問題:支持民主派的總體票數為何會大幅下滑?為什麼相比起建制派,民主派失票的幅度會是驚人地巨大?
今次43%的投票率,只及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七成左右,遠低於一般補選有八至九成投票率的預期。人們歸咎政府與媒體冷處理整個選舉所造成的冷淡效應,不過,投票率下降其實對兩個對立的陣營都有影響。例如鄧家彪就只能保住了2016年換屆時建制派原有票數的76.9%,而陳家珮則只能保住86.3%,只有戰勝姚松炎的鄭泳舜方能突圍而出,不減反加,例外地獲得104%的票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