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港府公布財政預算案,目標推多元經濟、抗人口老化、減中產基層負擔

2018年2月28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18至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於下午召開記者會回答記者對預算案的問題。

2018年2月28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18至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於下午召開記者會回答記者對預算案的問題。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2-28

港府今公布2018至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天發表2018至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算案定下三大目標,包括推動多元經濟、改善醫療以應對人口老化,以及集中減輕中產及基層負擔,達至關愛共享。

據預算案總結,港府在上個財政年度估計錄得盈餘1380億港幣,財政儲備在今年3月31日預計為10920億港幣。預算案回顧去年香港經濟,指出由於外圍環境較預期好,香港去年經濟增長達3.8%,高於去年度財政預算案預測,亦高於過往十年的趨勢增長率(2.9%)。失業率為2.9%,是二十年來最低;2017年整體通脹率為1.5%,撇除政府一次性措施影響,基本通脹率為1.7%,連續第六年回落。

而預算案預測,2018至2019年度的總收入為6045億港元,來年帳目將錄得466億港幣綜合盈餘;財政儲備在2019年3月31日預計為11386億港幣,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40.3%。

預算案重點包括:

減稅及「派錢」:預算案建議將薪俸稅稅階由現時的4.5萬港幣擴闊至5萬元,並由4個稅階增至5個;預料措施將減輕134萬名納稅人的稅務負擔,政府每年稅收減少40.9億元。

預算案又建議增加子女基本及額外免稅額,由現時的10萬元增至12萬元;增加供養父母或祖父母的免稅額;為合資格納稅人設立傷殘人士免稅額。

預算案亦提出寬減2017至2018年度75%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3萬元;寬減2017至2018年度75%的利得稅,上限為3萬元;寬免2018至2019年度四季差餉,以每戶每季2500元為上限。

另外,有需要學生可獲單次發放2000元津貼,預料開支為7.4億元。

教育:預算案建議就教育增撥20億港幣的經常開支,用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加強對幼稚園的支援、檢視和改善融合教育、支援學校加強推動全方位學習等。

預算案建議在2018至2019學年起,將「促進香港與大陸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恆常化,每間參與學校每年可獲發15萬港幣津貼,預計每年帶來額外開支約1.7億元。

醫療:預算案建議將公共醫療開支定於712億港幣,增長13.3%,佔整體經常開支的17.5%。其中醫院管理局本年度的經常資助將提高近60億,以增加病床數目、手術室節數、普通科和專科門診名額及相關人手等。

另外,因應醫療服務需求日增,港府已邀請醫管局提前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為配合相關計劃,以至改善衞生署診所設施、提升和增加醫療教學設施,預算案預留3000億元作為初步預算。

預算案又建議將長者醫療券的累積上限由4000元增至5000元,另為合資格長者提供單次額外1000元醫療券金額。

創新科技:去年財政預算案預留100億港幣支援創科發展,今年則會預留額外500億港幣。其中,200億元將用於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第一期,包括土地平整、基礎設施、上蓋建設,以至早期營運開支;100億元用於注資創新及科技基金;100億元用以支持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100億元撥予香港科技園公司。

港府亦向數碼港撥款共3億港幣,其中2億元用以加強支援初創企業及促進數碼科技生態發展,餘下1億元用於推動電子競技產業發展,包括將數碼港商場打造成電子競技及數碼娛樂熱點,為電競比賽提供場地。

文化及體育:預算案預留200億港幣以改善及增建文化設施,包括擴建香港科學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大會堂,翻新香港文化中心;另撥款5億元予康文署,用於添置博物館館藏、舉辦展覽;撥款3億元以加強保護、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外,港府去年1月宣布向菁英運動員發展基金注資10億港幣,今年預算案決定再向基金注資50億元。另外,預算案撥款5億元推行「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劃」,以鼓勵商界贊助大型體育賽事。

環保:因應目前的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安排將於今年3月31日屆滿,預算案提出繼續全數寬免電動商用車、電單車和機動三輪車的首次登記稅至2021年3月31日。

至於電動私家車,預算案提出繼續提供上限為9.75萬港幣的首次登記稅寬減,並由今日起推出「一換一」計劃——合資格現有車主購買新電動私家車、並銷毀其合條件舊私家車,可獲較高的首次登記稅寬減額,上限為25萬元。相關安排會維持至2021年3月31日。

預算案又預留8億元,以進一步推動在政府建築物、場地及社區設施等設置可再生能源設施。

「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發展:預算案引述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擴大對外雙向投資和貿易往來,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又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聲明,讚揚陳茂波制訂的財政預算案「完全秉承了本屆政府所確立的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和理財新哲學」。聲明指,有信心預算案將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亦能確切做到以民為本。

國台辦公布多項吸引台灣人才措施,陸委會批評大陸同步施壓又拉攏

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今天公布,經29個部門協商,已印發《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為台灣人赴大陸學習、生活、就業等提供與大陸人同等待遇,措施即日生效。

在商業發展方面,《措施》提出,台資企業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與大陸企業同等適用相關用地政策,也可通過合資合作、並購重組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農資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可獲得相應的補貼及減稅;台灣金融機構及商家亦可與大陸機構合作開展小額支付業務。

在教育科研方面,《措施》提出,台灣人可報名參加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台灣專業人才也可申請大陸的人才計劃項目及申報各種國家科學基金;可通過認定的方式承認台灣醫師、律師、金融從業者在大陸的從業資格,亦可將台灣教師的學術成果納入大陸工作評價體系。

在文化交流方面,《措施》提出,台灣人參與大陸影視劇製作,以及大陸相關機構引入台灣影視作品均不受數量限制;放寬兩岸合拍影視作品在主創人員、大陸元素及投資比例方面的限制;對台灣圖書進口業務建立綠色通道,簡化進口審批流程;鼓勵台灣社團參與大陸扶貧、支教、公益、社區建設等基層工作等。

台灣陸委會隨後作出回應,批評大陸對台政策主張未有改變,近期不斷對台緊縮施壓,卻同步釋出所謂的「惠台措施」拉攏台灣民眾。陸委會批評,大陸持續推出多種類似措施,均旨在提升其單方獲益的經濟發展目標、吸納台灣資源,並期以利益換取台灣的政治認同。

陸委會表示,大陸宣布的多項措施,均涉及大陸各個部門的協調落實,大陸是否有具體配套、實際執行成效評估,尚待仔細觀察。陸委會又提醒台灣民眾及企業,指兩岸在制度、法規、市場環境、理念價值等存在差異,必須評估可能存在的成本風險與效應,以維護自身權益及安全。

北韓被指協助敘利亞政府製造化學武器

《紐約時報》引述一份尚未公布的聯合國調查報告,指有證據顯示北韓持續向敘利亞提供可用於製造化學武器的設備,包括抗酸磁磚、閥門、溫度計等。報告指,北韓與敘利亞透過類似交易互惠互利,敘利亞一方持續生產化武以打擊反政府派系,北韓則為其核導研發計劃取得資金。

相關報告由負責審查北韓有否遵守聯合國制裁措施的專家調查團撰寫。報告指出在2012至2017年間,有至少40批可用於製造化學武器的設備及材料由北韓運往敘利亞;在敘利亞巴澤(Barzeh)、阿德拉(Adra)、哈馬(Hama)等地的化武及導彈設施,亦曾發現北韓導彈技術人員。

自2010年敘利亞全國出現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隨後轉變成內戰以來,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多次被指使用化學武器攻擊示威民眾及反政府武裝組織。其中在2013年,敘利亞大馬士革郊區東古塔曾遭遇化武襲擊,估計造成1400人死亡。近日,敘利亞政權再度被指在東古塔實施襲擊,期間動用氯氣彈,但阿薩德一直否認曾使用化武。

當地週二(27日),聯合國發言人 Stéphane Dujarric 表示,目前尚未定出公布相關報告的具體日期;她敦促所有成員國履行責任和義務,遵守聯合國通過的制裁措施。

路透社:金正日、金正恩曾以虛假身份獲發巴西護照,入境日本、香港等地

據路透社報導,北韓已故領由金正日及現任領袖金正恩曾以虛假身份取得巴西護照,或曾以假護照入境日本、香港等地。

路透社報導稱,取得相信為金正日及金正恩所使用的巴西護照的影印本,護照上的持有人照片清楚顯示為金正日及金正恩。其中,金正日化名「Ijong Tchoi」,報稱出生日期為1940年4月4日,金正恩則化名「Josef Pwag」,報稱出生日期為1983年2月1日;兩本護照均報稱持有人出生地為巴西聖保羅,護照蓋有巴西駐捷克大使館的印章,簽發日期為1996年2月26日,有效期為十年。

報導引述消息人仕指,金氏父子曾以相關護照向最少兩個西歐國家申請簽證,但未有證據顯示簽證最終有否成功獲批。該名消息人仕又稱,金氏父子曾以相關護照入境巴西、日本、香港等地,估計護照可能用於規劃逃亡路線;他又指,兩本護照當年交給領事供簽發時,是全新、空白的合法文件。

北韓駐巴西大使館拒絕評論相關報導,而巴西外交部則表示正調查事件。

哈佛大學知名拉美研究教授杜明基斯被指控性騷擾多名下屬及學生

據美國學術界媒體《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報導,現年71歲的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爾(Terry Karl)指控現年73歲的哈佛大學教授、國際與區域研究院主席杜明基斯(Jorge Domínguez),稱杜明基斯曾於1980年代對她作出性騷擾

據卡爾聲稱,她於1981年在哈佛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從事拉丁美洲研究期間,杜明基斯為她的資深同僚,已獲得終身教職,且不久後成為拉美研究協會主席。卡爾稱,杜明基斯曾多次在各自辦公室、出席會議期間下榻酒店,向她索吻、將手放在其裙子上,並承諾出任部門主席後提拔她、為她出書等。

卡爾稱,她在兩年間多次以口頭及書面形式拒絕杜明基斯,但遭杜明基斯無視,最終她向校方提出申訴。哈佛大學當時認定杜明基斯的行為「嚴重不當」,因此安排人事調動,以隔離杜明基斯及卡爾;不過,卡爾無法避免在校園及會議上與杜明基斯碰面,最終卡爾選擇離開哈佛大學。

直至去年11月,卡爾收到一名陌生女性的電郵,得知杜明基斯從未停止性騷擾下屬及學生,促使她披露自身遭遇,挺身指控杜明基斯。

據報導,初級女講師 Ethel Klein 在哈佛大學期間亦曾遭遇杜明基斯的性騷擾,最終她選擇轉投哥倫比亞大學。追隨杜明基斯攻讀研究課程、博士學位的 Nienke Grossman,亦因不堪杜明基斯的性騷擾而轉投哈佛法學院,目前在巴爾的摩大學擔任法學教授。

此外,女研究生 Suzanna Challen 也曾在 Facebook 披露經歷,稱杜明基斯在2006年曾對她作出不當行為,包括觸碰其臀部。另外,還有至少兩名女性以匿名方式,向《高等教育紀事報》投訴曾被杜明基斯性騷擾。

多年來,杜明基斯的學術地位不斷提升。1995年,他當選哈佛大學魏德海國際事務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任,2006年又出任哈佛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並於2016年在該校拉美研究中心設立論文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