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面對共同敵人,和解好嗎?」──談香港民主運動的「敗局困境」

如果非建制派能夠衷誠合作,在議會選舉的整體席次將會更多,為何他們不這樣做?既然有共同敵人,為何他們總是不能策略性地合作?除了根本性的意識形態不同外,有沒有其他原因?

今次新界東、九龍西的補選,大部分非建制派以策略性的合作,在「民主力量」協調下安排了一次初選。但這種情況是否能夠維持?圖為1月15日「民主力量」舉行記者會宣布初選結果。

今次新界東、九龍西的補選,大部分非建制派以策略性的合作,在「民主力量」協調下安排了一次初選。但這種情況是否能夠維持?圖為1月15日「民主力量」舉行記者會宣布初選結果。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梁一夢

刊登於 2018-01-17

#梁一夢#評論

近年來,「本土派」在香港崛起,令香港政壇由建制、泛民二元對立,變成有「天下三分」之說。泛民主派和本土派合起來,就是廣義的香港在野勢力(或稱非建制派)。

多年來,建制派因為有北京統一指揮,即使互相不和,有所互鬥,至少在選舉時,策略都會較為統一;相對而言,泛民和激進派以至本土派之間則經常鷸蚌相爭,選舉時互爭接近的票源,而因為非建制派的票源合起來,只是略勝於建制派,一旦泛民、激進、本土互鬥,建制派便有機會漁人得利。

如果非建制派能夠衷誠合作,在議會選舉的整體席次將會更多,為何他們不這樣做?既然有共同敵人,為何他們總是不能策略性地合作?除了根本性的意識形態不同外,有沒有其他原因?今次立法會有四個議席出缺,在新界東、九龍西區的補選中,為何大部分非建制派可以策略性地合作,安排了一次初選?這種情況是否能夠維持?

對於這堆問題,除了以理念、策略和願景不同為解釋之外,筆者心目中有兩個答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