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影像

三十年來尋劍客:台灣環境攝影師柯金源問答錄

當城市裡的台灣享受「經濟奇蹟」帶來的繁榮與富裕,城市之外的山林水土、鳥獸蟲木都在經歷些什麼?三十年來,柯金源帶著他的相機,實地跋涉山巔、下潛深海,尋找答案。

2010年,彰化海岸蚵民仍保留牛車出海載運牡蠣作業的傳統。

2010年,彰化海岸蚵民仍保留牛車出海載運牡蠣作業的傳統。攝影:柯金源

莊瑞琳 採訪、李映昕 整理記錄

刊登於 2018-01-10

#影像

柯金源,人稱柯導、柯師傅,現任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自1980年代開始,柯金源便開始拍攝自然環境,80年代中期,台灣歷經政治解嚴、經濟自由化,社會氣氛劇變,柯金源卻發現:「主流媒體熱烈聚焦於政治、經濟、社會、娛樂新聞,卻忽略了環保等弱勢議題的關照。」

為了替經濟高速發展下的環境問題留影,他的鏡頭逐漸轉向被工業、土地污染、山區土石流、乃至熾熱的街頭環保運動現場。三十五年未曾間斷的紀錄,不但三度獲金鐘獎肯定、國內外影展得獎無數,更成為一把精準的秤,讓觀眾感受解嚴後台灣環境山林變遷、河川污染、海岸消逝、物種生滅的重量。

本篇問答錄摘編自《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原題「相機跑天下:柯金源的三十年」,紀錄柯金源自80年代開始拍攝自然生態、環境污染、街頭運動的歷程與思索,也可說是一部波瀾壯闊台灣解嚴後環保史。

莊瑞琳:你常常提到高中買第一部相機,《南風》作者許震唐也是,我就在想你們五十歲以上這一代,高中時候買一部相機應該是有點奢侈的事情,尤其在彰化鄉下地方。你還記得那時候為什麼想要買相機?是怎樣的過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