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清晨五點,36歲的永井真平起床,為自己和同居女友亞由美做早餐和午餐便當。今天的早餐是烤全麥麵包,蔬菜沙拉和酸奶。午餐便當是照燒雞肉、玉子燒、牛蒡沙拉和白蘿蔔小菜,永井充分考慮便當的營養均衡,每次都力求有肉有蛋有菜,米飯也加入富含食物纖維的穀物。
九點左右,永井將便當交到亞由美手中,目送她去上班。亞由美現在在一所國立大學的醫學部兼職教務工作。目送亞由美離開後,永井並沒有上班族般的匆忙,依舊穿着早上做早餐時的休閒T-shirt,拿上環保布袋,「今天是附近寺廟的『緣日』,會舉辦市集,能淘到不少便宜又新鮮的食材。」寺廟的緣日(編者註:緣日,與神佛有緣(うえん)的日子,比如神佛的誕生、顯靈等日子,也是進行祭祀及奉養的日子。民眾相信在緣日參拜,會十分靈驗。)是永井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在緣日的市集上,他可以在小攤上買到比超市便宜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食材。他買菜有幾個技巧,只買當季食材,多買沒問題,可以做成各種醃製食品或是果醬。他會和相熟的攤主聊聊天,交流一下食材的最佳做法。笑着誇攤主阿姨賣的小乾魚又便宜又好吃,阿姨就會滿面笑容地多送他一大把。永井很享受這種萍水相逢又不失温暖的人際關係。一趟市集逛下來,永井的環保布袋裏已經裝滿了市集上買到的當季食材,「今天旁邊的超市魚打折,我去看看。」永井將周邊地區的打折資訊都熟記於心。
永井的尷尬並不在於自己閒散的工作,而是在於不知道該如何讓抱有勞動信仰的人理解自己的選擇。
为什么减少工作仍能生存?如果我缩减自己的工作量到这种地步,恐怕很快温饱都成问题
是不是也该站在国家的角度想想呢?或者小一点,自己的村子的角度。这些人不需要他人,但有其他人需要他们啊。
大陆学生瑟瑟发抖
努力工作买好的商业保险才行啊
小確幸?
@Sonja 你説“沒有產值、也不需要產值”,有點像《未來簡史》一書中的觀點呢!按照書中觀點,未來一小部分人繼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而大部分人就變成“廢柴"被機器養著。也許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這樣逐步分化吧,譬如文中的日本。
澄清一下羨慕忌妒恨只是一個網路流行語…羨慕我是100%有的,不否認;妒忌有一點點,恨是沒有的,憑良心講。
啊,這文看得我羨慕妒忌恨啊………………首先想說,日本年輕人懷疑勞動的價值,作為一個貧窮的中國人我想說我的勞動是換取基本生活所需必然付出的代價啊!勞少一點都活不下去啊!低存款低收入,等於更低的抗風險能力,萬一遇到天災人禍疾病等怎麼辦,受災而無力抵抗除了傷害自己是否也更傷害愛著他們的人呢……文中的第一個主角永井さん並非完全“不勞動”,想辦法在有限預算內仍然把生活經營得還好本身就不容易吧,也是某種腦力勞動啊;第二個主角直樹さん安於拿著日本平均工資的四分之一,不知道如果他在中國拿著平均工資的四分之一(憑感覺即使撇除貧困農村地區也最多1000元人民幣吧)還夠不夠吃飽穿暖都成問題……(經濟學的東西我不太懂,但大概好像聽過發達國家收入高物價低的原因,一定程度是把低價值產業、勞動密集產業等轉移到欠發達國家。有些人經常驕傲说全世界都是made in China貨品,但這有什麼好驕傲呢?不是剛好證明中國現時有一大群在工廠裏累死累活地打工才能生活下去的“低端人口”嗎?)………………………另外不為國家而活,換個角度能不能看成是權利和責任的問題,日本科技和經濟發達給他們帶來這樣的福利和保障,或者來自國家或者來自父母輩的努力,總之這是受了恩,我們應該贊同他們有權選擇不還嗎?……當然我們可以說這些“廢柴”日本青年人出生於發達國家不是他們求來的,出生在哪沒有得選擇,想來想去好像也覺得他們無可厚非,只能感嘆,想起金庸筆下楊過說過的一句:“他們命好,我們命苦!”
逃避可耻但有用
我認識的朋友中,泰國,日本和台灣的朋友好像都有這種想法,開一個小店就足矣,但是大陸像歲月靜好,還是不太可能。
這正好彰顯了人類發展的矛盾之處,社會不斷開發新科技,就是在追求從無可預測的自然,以及無止盡的可悲勞動中解放。以後的世界勢必工作會大幅減少,而人類的生命將不再取決於勞動成果的高低上。這種廢柴說是一時的,事實卻是人們必須要及早進入並學習這種不勞動的生活模式,換句話說,人人都要面臨怎麼當廢柴這個問題。
這是一方面的確一種解放,另一方面卻是當代心靈的危機,當人類不勞動了,我們還剩什麼?當我們沒有產值、也不需要產值時,意義感能靠什麼維繫?
还是需要有国民健康保险做底。
也挺好的。不过对大陆人来说就过于奢侈了
我覺得日本當上班族的門檻太高了,如果要8am-8pm,很多人是不願意的,而且工作到生病的時候公司還不是毫不留情地拋棄你~ 更何況,現在好多是朝不保夕的派遣工
如果他像馬來西亞這樣,大部分時候準時下班,容許你有下班以外的生活,我想還是很多人願意當全職的
一個健康社會本來就需要包容跟接納各種不同的聲音與處世態度
汲汲營營與簞食瓢飲都只是個人的選擇
物極必反,消費主義到了盡頭轉向極簡主義。然而,要像本文中的日本年輕人選擇這樣低物慾、非常規上班族的生活,需要很大的勇氣。👍
这样挺好的!
這些年青人在心靈上得到滿足,對於心理的確是很好的生活方式。但對於人類文明就正好相反,是差透的生活方式。要如何在兩者取得平衡,正正是台灣現在要面對的嚴峻問題。
現在台灣也有不少年輕人抱持這樣的價值觀,我覺得挺好的。所謂的成功,應該是由自己來定義的,不是嗎?
日本对于收入高的人相应税收也越高 但是真正拥有绝大部分社会财富的资本家通过各种方式逃避税收 才会使大部分的福祉压力转嫁到工薪阶层吧 「劫富」做得不好 致使年轻人刚步入社会就要面临巨大的社会福祉压力 所得税 健康保险 年金 再加上基础的饮食交通水电燃气宽带电话等支出 哦 真的是在负重前行
能成為快樂的「まだお」,對心理質素與教育程度的要求一點也不低。
要老人活得好 又要生子育儿没有太多经济上的负担 福利制度不是空中楼阁 青壮年 这锅只能由你们背了
人类无休止的“发展”总有一天会耗尽资源毁灭地球。这样低欲望的生活也许才是可持续的。难说这不是一种进化。
這篇很棒
「⋯⋯尚可安居樂業⋯⋯可以享受良好的自然和城市風貌、高度發達而多元的生活文化、全球屈指可數的治安環境和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不知是地球上多少十億人的夢想!
「沒有應該退回去的過去,而眼前的問題多如山,未來無希望,但是,對現狀也並無不滿。貌似幸福又隱約不安。」⋯⋯ 縱然這樣仍有糾結的心理狀態的話,只可以說人是宗教貧民,心靈需要的,物質永遠填不滿。
講呢個題目,不能不看日本動畫《銀魂》了!
說實話,很難做到同理---我們的經濟泡沫還在往上吹,而且我們也沒有‘個人主義’的土壤,更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
小時候看過希臘釣客只釣兩條魚的故事,前些日子希臘政府破產了
“财富满足欲望的思考回路”,很有启发思考的意味。
思考自己要為了什麼而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生活方式並堅持也是不容易。
有人记得吗?直树是《告白》里的少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