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林超英:香港,不堪一擊的城市

年輕時,我跟不少人一樣有一種錯覺,以為城市比鄉村安全,因為到處都是堅固的三合土建築物,在它們的庇蔭下,我們不用害怕颱風暴雨。

年輕時,我跟不少人一樣有一種錯覺,以為城市比鄉村安全,因為到處都是堅固的三合土建築物,在它們的庇蔭下,我們不用害怕颱風暴雨。事實上隨着香港城市的現代化,一百年來,颱風襲港期間的死亡人數持續下降,1906與1937兩場颱風各死萬人以上;到我的少年時期,著名的颱風如1962年溫黛及1972年露絲等,死亡人數跌至一百多人之譜;來到現在,死亡人數基本上是零,香港社會認為一個也嫌多,從這個角度看,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確是穩固安全,風雨不驚。

可惜以上只是迷信三合土的氣象人的狹隘視點,城市遠遠超過一堆三合土,而是人群生活的地方。我們需要宜居的氣候,需要呼吸空氣和飲食,也需要排污水、丟垃圾,日常生活還需要電力、燃料、各種物資、街市、商店、食肆、路橋、交通工具、郵差、電話、報紙、互聯網、保安、警察、消防救援、醫療、學校、娛樂、銀行等等,無時無刻都有數不盡的系統在運行,無數人在不同崗位工作,互相配合和支援,協同營造讓所有居民能夠生存的環境,讓大家過着有尊嚴和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習以為常,以為運作暢順是理所當然的,少有置疑支撐城市運行的複雜系統是否永恒可靠,永無故障。

可惜在現實裏,這些系統是會出事的。8月颱風天鴿襲澳門,海水淹浸城市,斷電斷水,高GDP值和宏偉的大樓群落未能阻止風雨災禍,同是8月颶風哈維肆虐美國,德州首府侯斯頓(休士頓)被大水淹沒,全城癱瘓,還誘發化工廠爆炸的次生災害,超級電腦和高科技等在自然面前一籌莫展。更有甚者,城市癱瘓愈來愈不像偶發事件,2012年颶風桑廸在美國紐約造成大規模水淹,距今只不過五年,再之前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襲擊新奥爾良(紐奧良)城,間距也只是六年。桑廸令曼克頓全面癱瘓,交通斷絕,大規模停電,一級大都會的核心區原來不堪一擊。至於卡特里娜,大雨加風暴潮也令新奥爾良城大面積水淹,至今元氣仍未完全恢復。現代人整天誇口高新科技,原來最高的科技在天上,灑幾滴雨,起多少浪,人間的大都會就變成廢墟,我們是時候檢視自己城市的脆弱本質,及早為未來的災難做好準備。

2017年8月23日,強颱風「天鴿」吹襲華南沿岸,對澳門造成嚴重破壞。8月24日黃昏,電力依然未恢復,澳門依然漆黑一片。
2017年8月23日,強颱風「天鴿」吹襲華南沿岸,對澳門造成嚴重破壞。8月24日黃昏,電力依然未恢復,澳門依然漆黑一片。

讓我們從香港的幾件「小事」談起,8月底某日北大嶼山幹線、屯門公路、汀九大橋等忽然大範圍塞車,原來平時的交通流暢是「亞臨界狀態」,幾個毫不起眼的收費亭便足以打亂大局;同是8月,歐洲入口的雞蛋驗出殺蟲劑後趕急下架,反映香港食物靠輸入的脆弱本質,外來的供應原來是不穩定的;來到9月,香港出現廢紙事件,我們猛然發覺長者們短暫時間不到街頭執拾紙皮,原來紙箱紙盒可以堆積如山。見微知著,這些事件提醒我們:人口稠密的國際大都會如香港,原來每天都倚賴無數「亞臨界狀態」的系統支撐,部分系統為香港到海外張羅食水、食物、能量和生活物資,部分系統在內部運作,把這些東西在境內處理、輸送、使用,另外部分在下游處理廢物,就像動物進食、消化、血液循環和排泄一樣,不論身體哪個器官稍為偏離正常,動物就有死亡的可能。

眼見世界各大城市先後出現災難事故,我經常在想,什麼事情會給香港「不堪」的「一擊」?

香港「亞臨界狀態」的系統

閃過腦海的第一個意念,是跨過深圳河的專用大水管忽然不能供應東江水到香港,以致香港無水可飲。多數人會說絕對不可能,不過其實存在多種可能,例如:導彈襲擊、飛機失事撞毀、萬年一遇(但今年發生過)的地震、恐怖分子破壞等,其他可能包括:東江取水口附近有嚴重污染事故,某核電廠泄漏的輻射塵降落東江流域,又或者某些原因長時間停電,深圳河兩岸的大水泵停止運作。另外一個可能情景是:連續幾年乾旱,東江流域居民強烈提出優先供水給他們的要求,大家須知今非昔比,再不能要求處處以香港為先,中央政府有可能被迫截停或大幅減少供水給香港。

東江水來港決非必然,但香港人有缺水的危機意識嗎?恐怕一點都沒有!船灣淡水湖的容量等於香港一百日的用水量,竟然有人提出將其填掉的瘋狂建議,危機意識缺乏可見一斑。更恐怖的是政府稱對建議持「開放態度」,事關港人生死存亡,政府怎能「開放」?

談到停電,有可能嗎?香港只要停電數十秒已經成為頭版新聞,因為我們以為分分秒秒有電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只要看看美國就知道,風雨侵襲之後,需時多天以至一周以上才恢復供電,是很平常的事。這種局面遲早在港出現,到時我們沒電能夠生活嗎?我想大概不能。

怎麼可能停電?很容易!年紀稍長的人遇過1970年代阿拉伯石油危機,可以想像燃料不是隨傳隨到的東西。只要世界某處發生戰亂,輸送發電用燃煤或天然氣的路線可能中斷,無煤無氣也就無電。近年非洲水域巨型運煤貨輪被騎劫案例是徵兆之一,此外香港發電集中在踏石角和南丫兩點,是導彈和恐怖分子襲擊的熱門目標,在氣候變化的大格局裏,兩間發電廠會否成為超強颱風或暴雨的次生災難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災難的特性是:守方只要有萬一的疏漏,災難就會從夾縫鑽進來,福島核電廠是最好例子,政府和廠方信誓旦旦「絕對安全」,但是百密一疏,海嘯摧枯拉朽,核電廠不堪一擊,泄漏的輻射為禍周邊城鎮。我們有詳細想像過香港的電廠所有可能的災難途徑嗎?

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吹襲香港,杏花邨商場的麥當勞外被海水淹沒,垃圾散落水中。
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吹襲香港,杏花邨商場的麥當勞外被海水淹沒,垃圾散落水中。

食物方面,香港94%的新鮮豬肉、100%的新鮮牛肉、92%的蔬菜及66%的雞蛋來自中國內地,進口的豬和牛基本上集中在上水屠房即日屠宰,只要發生任何事故以致上水屠房不能運作,當日的豬牛肉供應就會立即中斷;又或者惡劣天氣癱瘓內地的陸路或水路運輸,香港的食物供應會即時緊張起來。是不是杞人憂天?或者是,又或者不是。運輸癱瘓不一定源於天氣,舉例說,2000年英國貨車司機一場罷駛運動,令貨運不能正常進行,汽車用油去不到油站,超級市場出現恐慌性搶購,全國震動。原來貨車是否如常行走,可以轉眼間化為所有人的生活困難。誰能保證香港境內的貨運永遠不會有工潮或罷工?我們有否適當地尊重物流運輸從業員?有否正視過他們多勞低薪的情況?

雖然香港人食米漸少,但稻米始終是香港人的主食,以前有嚴格規定指定入口商儲存食米應付不時之需,但是2003年起儲存量降至支撐香港15天,有什麼風吹草動,香港人就要好自為之,祈求15日後有麪或其他東西頂替。此外越南是主要的食米來源地,萬一颱風或乾旱嚴重影響收成,為了養活自己人,越南政府不一定供應香港。大家必須知道,講到食物,事涉生死,錢不是萬能,中國歷代都有饑荒時期富人擁抱金銀珠寶餓死的故事,香港人千萬不可迷信錢能夠保證香港食物供應無憂。

大都會如香港倚頼的系統複雜無比,以及互為牽引交纏,一處偏差,隨時處處擾動和攘成癱瘓狀態,以上列舉種種只是信手拈來的幾個角度,給大家一些思考的材料。氣候變化令極端天氣變得頻密,政治氣候變化影響食水、食物、燃料等的供應,社會財富分布不勻造成不穩定,都有可能為城市帶來「不堪」的「一擊」,鼓勵大家居安思危,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香港多做防禦工作。

(林超英,前香港天文台台長、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7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當代的人類城市都是「不堪一擊」的。

  2. 的確很多城市都是不堪一擊的,不是杞人憂天,只是那致命的一擊還沒有來。
    天鴿以後澳門香港都開始反思供給系統自給自足 的確不是壞事。但是經濟結構考量無法避免計算機會成本,有時候就是需要理智地(無奈地?)接受分工,不然城市生活成本暴漲起來也不是一個好的結果。設想一下香港需要提供足夠全港消費的糧食的農地,發電站,海水淨化設備,算上地價,勞力等成本,香港人的生活壓力又會如何改變呢。

  3. 有点过于杞人忧天的感觉,我觉得光是断网都会很慌张,但是总不能因此回到自给自足的时代,这个标题可以换成,“北京,不堪一击的城市” “上海,不堪一击的城市”,或者“XX,不堪一击的城市”

  4. 不少香港人安逸的生活過久了,很多事情都覺得是必然存在的,take it for granted,結果漸漸連居安思危的意識都失去了。
    城市的運作,是基於分工。每個人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互補不足,最終達至多贏局面。然而我們的社會並沒有重視一些對這個系統的潛在威脅。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義,引來的是市民的怨氣,積累起來隨時可以癱瘓城市的運作。環境污染,極端氣候變化,為城市帶來一次比一次強的自然災害衝擊。
    現在的情況是,少部分的人利用城市的便利,將自己的利益建築在蠶食城市的基本系統上。最悲哀的是,他們也許不用承受這些惡果——當現在的年輕一代要為這些自私者帶來的不絕後患煩惱時,這些禍首卻在享受人生之後安詳死去。

  5. 是講港府應急機制不夠?還是港人不夠杞人憂天?

  6. 还是要靠可控核聚变根本解决一切问题

  7. 基於不切實前提下的遠慮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