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編讀手記

路透研究所:歐洲的事實核查是如何興起的?

怎麼定位,怎麼發展,怎麼操作,都是學問

周煒樂 方師師

刊登於 2017-05-06

#編讀手記

美國大選中,總統候選人的虛假言論和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蔓延叢生、流傳甚廣,多家新聞機構及時跟進事實核查。圖為廣播媒體記者特朗普當選晚會中。
美國大選中,總統候選人的虛假言論和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蔓延叢生、流傳甚廣,多家新聞機構及時跟進事實核查。圖為廣播媒體記者特朗普當選晚會中。

作為內容安全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核查新聞(fact-checking news)雖然初出茅廬,但因其發展速度快、多樣性強,日漸成為網絡時代監督公眾人物、辨識虛假新聞(fake news),從而保障民眾知情權的有效舉措。尤其在此次美國大選中,總統候選人的虛假言論和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蔓延叢生、流傳甚廣,多家新聞機構及時跟進事實核查,流量和合作需求翻倍,堪稱該領域發展的歷史性時刻。

近期,路透社研究所發布了《歐洲事實核查機構的興起》的研究報告,通過對歐洲事實核查機構發展模式、從業者對行業的認識和定位、事實核查的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剖析,勾勒出事實核查在歐洲的發展生態,並附有案例分析。

機構建立與分布情況

新聞編輯室報導刊發前核實資訊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早期,資訊核對員就已經在美國的媒體中出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的全國性雜誌已經有了成型的核查機構。但公開評估政治言論真實性的團體,則是興起於21世紀初。目前事實核查機構主要致力於評估政治家和公眾人物的言論,也會對已經發表的媒體報導做核查。

此後10年間,分布在五大洲,50多個國家裏的獨立核查從業者不斷湧現。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活躍着113個事實核查團體,90%的團體於2010年之後成立,約半數的團體則是在近兩年內才開始出現。如今在20個歐洲國家裏,至少活躍着34個長期做政治類事實核查的機構。若是以地理位置區分,在政治類事實核查的機構中,位於北歐和西歐的主要由傳統新聞媒體管理,並與一些獨立機構有合作關係;東歐和南歐的絕大多數機構則是基於NGO和另類媒體機構而建立起來的。

機構模式與資金來源

從組織模式上看,眾多歐洲事實核查的機構依附於新聞媒體,但在報告所調查的機構中,超過60%並非附屬於新聞機構,它們是獨立的公司企業,或是公民組織的項目。目前事實核查組織的兩大主流模式如下:

第一,附屬於新聞媒體——儘管僅有少數的事實核查從業者本身為知名媒體公司效力,但作為政治類事實核查的主要來源,這一現象在西歐尤為明顯。在傳統新聞編輯室工作的從業者在受眾影響面和媒體資源上有着天然優勢,可以利用大型媒體的編輯資源和基礎設施。但也受制於媒體的編輯意圖和資金來源。

第二,附屬於NGO——大多數長期運營的事實核查機構都獨立於傳統媒體。秉持獨立立場、由NGO支持的機構在東歐較為盛行,在英國和意大利也有數個運營良好的典型案例。這些機構通常與新聞機構合作,大多數會僱傭記者作為員工,但相對缺乏專用的編輯資源和可靠的受眾。與此同時,獨立的機構也有其獨特優勢,它們沒有大型媒體編輯操作和商業運營的限制,很多機構的經營狀況也較為穩定。許多這樣的機構都是知名NGO的項目,和推進民主發展的機構有着廣泛的聯繫。

事實核查機構一般通過兩種方式獲取資金援助。第一種是從多個來源吸納資金,但資金總量普遍較小。調查中,僅有四分之一的機構預算能超過10萬美元,超過半數的機構每年的預算小於等於5萬美元,其中有44%的機構表示自己每年可支配的資金還不足2萬美元。另一種方式是單純依靠媒體或慈善機構的資助。有三分之一的受訪機構受自己附屬的媒體資助,有半數則依靠私立慈善基金或受國家資助的基金,大部分基金都是國際性的。除此之外,很多事實核查機構也從個人處獲取資助,也嘗試過眾籌,或是靠提供專業服務或培訓來貼補花銷。

目前事實核查機構主要致力於評估政治家和公眾人物的言論,也會對已經發表的媒體報導做核查。
目前事實核查機構主要致力於評估政治家和公眾人物的言論,也會對已經發表的媒體報導做核查。

核查方法與衡量指標

獨立從業者的工作模式基本上大同小異,幾乎每位受訪者都認為屬於政治光譜各個區域的說法都需要核查,在核查時需要找到可靠的數據和獨立專家,對工作流程保持透明。很多機構正在踐行這一理念,將核查的方法和原則公之於眾,推動全球的事實核查行業走向規範化。來自於27個國家的35個事實核查團體率先做出了示範,他們在2016年9月簽署了一項共同行為準則,這表明事實核查領域正在走向制度化,全球越來越多的事實核查機構不僅將自己視為事實核查者,也遵從共同的準則和規範。

在調查中,約有60%的機構用順序量表(ordinal scale)來評估某個說法真實的程度。度量標準從簡單的判斷詞到用不同顏色、趣味十足的計量表,不一而足。還有一些機構(約為四分之一),會為不同說法貼上目錄式的標籤,但並不會把所有的說法放在同一範圍中排列。在實踐中,事實核查的從業者也會不斷完善方法,修改評估系統。

調查也顯示,有近五分之一(17%)的從業者不用評估系統,而是將結論寫出來,其中就包括衞報、BBC和France24這樣的知名媒體,以及Full Fact和The Conversation等獨立機構。Full Fact一開始用的就是順序量表,後來決定棄用。其創始人認為這樣的評估方法本身不夠可靠、過度簡化了事實本貌 。

核查對象與社會影響力

事實核查從業者選擇核查對象的思路不盡相同。調查中,90%的受訪者通常會核查政治家的表述,大部分機構偶爾將記者、媒體評論員或是其他公共人物作為核查的對象。無論選擇什麼樣的對象、核查的頻率如何,所有事實核查的從業者在平衡黨派觀點、扎穩獨立立場的同時,還需對變換的政治環境做出及時反應,將注意力放在意義最重大的公共言論上來,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頗為棘手。

調查發現,能引起大眾和媒體廣泛關注的事實核查更有可能引起其他政治影響。所有受調查的機構普遍關注如何在公共生活中散播真相,均認為完成這項任務絕非易事,能引發巨大轉變或長久突破的項目十分鮮見。

雖然政治家是最常被核查的對象,但他們普遍對事實核查不屑一顧,或僅承認那些能支持己方、駁斥對手的觀點,有些政治家還會斥責機構、質疑核查的可靠性。在極少數情況下,被調查的政治家會公開承認錯誤,在個別案例中顯露出放棄某個錯誤表述的意願。儘管形勢看似悲觀,但事實核查仍有可能對公共話語產生影響。一些從業者表示,若是自己的核查成果受到認可,公共人物就會以更為謹慎的態度調整自己的措辭;若是從業者在激發關於政治言論的討論時,能承擔起國家制度運轉中的關鍵角色,那麼就有可能直接對公共話語施加影響。

事實核查機構大多依靠媒體的關注而對公共話語施加影響,這對附屬於NGO的機構來說尤為重要。在調查中,有半數受訪機構非常依賴媒體提升宣傳度、擴大影響。為了達到目的,從業者往往採用一系列策略,包括建立一般的媒體關係、為受眾面廣的新聞媒體撰寫報導或一起生產報導,以增加媒體報導中的曝光率。值得注意的是,有越來越多的機構直接參與到媒體內容的生產中來,有些機構還會與知名媒體達成獨家協議。與此同時,不少機構對媒體的宣傳表示疑慮,擔心媒體記者會誇大、扭曲核查成果,或是不尊重作者的著作權。此外,政治壓力也時而影響機構與媒體之間的關係。

編註:此文原載於微信公號網絡空間治理創新(ID:CGi_2016),端傳媒獲授權後轉載。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