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的一個夜晚,烏克蘭政府軍與親俄叛軍之間的武裝衝突已經進行數月有餘,12歲的康斯坦丁(Konstantine Zarubin)所生活的利西昌斯克市(Lisichansk)也爆發了衝突。他在建於蘇聯時代公寓樓的家裏就能聽到不遠處的炮火聲,這誘發了男孩的好奇心。康斯坦丁和朋友決定湊近點一探究竟。
要去「觀戰」,得經過一個採石場。如今回憶起來,康斯坦丁仍舊記憶深刻:「在穿過約一半的採石場後,我突然聽到『砰』的一聲……我愣了好一會兒才想到要把身上的泥土拍乾淨,然後,我發現自己的腿和肩膀上有血……」
康斯坦丁受傷,而比他走快幾步的朋友丟掉了性命。
兩個男孩的不幸遭遇不是例外,烏克蘭的武裝衝突已經奪走約1萬人的生命。現在,雖然利西昌斯克市的戰火已經告終,但衝突留下的痕跡還遠未消失,這不僅表現在布滿彈孔的建築物上,還有埋於地下隨時有可能爆炸的地雷以及人們心頭的恐懼。
地雷可不知道『停火』是什麼意思。對於它來講,沒有朋友或者敵人可言。
烏克蘭爆發軍事衝突地區的地雷現狀究竟如何?答案是,沒人說得清。原因之一是,整個國家沒有任何機構就此進行跟蹤調查,因此沒人知道究竟有多少平民與戰士死於地雷或其他戰爭遺留爆炸物(Explosive Remnants of War),也沒人知道衝突地帶究竟有多少地雷被部署在地面之下,甚至殺傷力巨大的俄製 OZM-72 反步兵跳雷的具體部署情況,人們也所知甚少。

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烏克蘭民主治理顧問 Marcus Brand 保守估計,自2014年以來,至少有約1400人因為地雷等戰爭遺留爆炸物喪生,其中約40%的死者是平民。
總部設在英國的非政府組織「光環信託」(Halo Trust)表示,2016年初以來,已經在烏克蘭發現97個危險地區。它們大部分位於烏克蘭政府控制區的15公里緩衝區之外,總面積超過1000公頃。不過,該機構補充,這一初步估計應該只是真實面積的冰山一角。
部署地雷的後遺症正逐漸顯現,聯合國在2016年8月發出的警告稱,由於每天約有25000人至30000人在政府軍控制及親俄叛軍把持的地區之間穿梭,僅有的5個通行哨站附近都分布着標記不清的地雷帶,潛伏在暗處的地雷正威脅着烏克蘭人的生命。

多個國際機構都希望做點什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派遣人員前往學校進行地雷安全教育;紅十字會安裝流動廁所,降低人們在哨站等待檢查的過程中,因為四處找廁所而誤踩地雷的機率。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非牟利組織認為,還是需要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排雷機構。
2016年初,光環信託在烏克蘭政府以及國際組織的支持下,開始進行地雷情況的排查工作,但進展緩慢。這首先是因為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戰火仍在進行,而且布置地雷本就屬於作戰策略的一部分,因此無論是對於政府軍還是親俄叛軍來說,掃雷遠非當務之急。同時,排查工作目前只能在由政府軍控制的地區進行,叛軍把持的盧甘斯克州以及頓巴斯(Donbass)仍未展開任何排雷或調查工作。
在對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全面調查完成之前,我們既不會知道戰爭遺留爆炸物的危害程度,也不知道解決這一問題究竟需要投入多少資源。
爆炸的地雷不僅令烏克蘭人受傷或者死亡,也給人們的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住在基輔的心理學家 Myroslava Vasylkova 解釋:「地雷突然爆炸時,受害者完全無能為力,而這會影響人對自己以及外在環境的信任感。」
日內瓦國際人道主義排雷中心對外關係主任 Pascal Rapillard 指出,掃雷這件事絕不會一蹴而就,即使戰爭明天就結束,地雷的影響也將持續許多年。
這話準確描述了 Konstantine 的狀況。他身上的傷已經好了,不過因為害怕地雷,這個14歲的男孩表示:「我最好還是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