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吳一平: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癥結

缺乏產權保護和完善市場制度下,缺乏政府關係的民營企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難以在銀行體系中獲得貸款。

長期以來,中國金融體系是由政府主導的。中國的銀行系統由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六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三家政策銀行、十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約90家區域商業銀行、約3000家城市商業銀行及約42000家農村信用合作社等等構成。許多外資銀行也在有限範圍內開設了分公司或辦事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主導着中國的銀行業,並吸納了近50%的居民儲蓄存款。

在中國這樣的金融抑制型國家,外部融資受到政府嚴格管制。由於體制原因,民營企業面臨嚴重的融資障礙,比如所有制歧視、競爭機會被剝奪,這些障礙直接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即使面臨如此的融資困境,民營企業依然獲得快速發展。據統計,民營企業(包括個體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已由 1995 年的 2560.2 億元上升至 2015 年的 183784.63 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2.57%;如果我們進一步,從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來看,這一比例從 12.79% 上升至 32.7%。由此可見,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雖然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配置銀行貸款上,政府主導的銀行業更傾向於國有企業,尤其是政府扶持的相關產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