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研究團隊近日發表報告,其中對香港水域中華白海豚的種群數量作出全面評估。研究報告指出,至少有368條白海豚依靠香港水域作為其部分棲息地,遠超此前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簡稱:漁護署)提出的60多條。研究團隊亦認為,根本沒有「香港海豚種群」這回事;換言之,所謂的香港中華白海豚,事實上是珠江河口種群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次研究由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及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賈力誠(Leszek Karczmarski)發起和監督。研究團隊通過頻密的野外調查、耗時逾6年完成。報告於3月29日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 Plos One。
香港水域的白海豚是珠江河口種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牠們不會理會香港與內地水域的邊界,並經常穿越這些水域;我們得知至少有368條白海豚依靠香港水域作為牠們棲息地的一部分。
此次研究結果與漁護署公布的資料大相徑庭。賈力誠解釋,這首先是由於兩者監察海豚計劃採取了不同的方法。據他介紹,漁護署資助的監察計劃採用線性調查技術,而港大研究團隊則採用照片辨識標記重捕獲技術(photographic mark-recapture technique)。前者的特點在於能估算特定時間於地區內出現的動物數量,而後者則能估算在研究期間使用香港水域的動物總數。
港大鯨豚生態研究小組成員、是次研究報導的領導作者陳釗賢以人口統計作比喻──由於每天有大量遊客及本地居民出入邊境,因此在任何一天於香港點算得出的人數皆不能代表香港人口總數;同樣地,在不知道個別海豚身份的情況下點算數量,只能說明在單一特定時間內出現於該地區的海豚數量,而這不一定等同於海豚種群總數。
陳釗賢解釋,採用照片辨識標記重捕獲技術的好處在於,能夠借助每一條海豚背鰭獨一無二的記號,辨識其身份,進而估算整體海豚數量。
此次研究報告的獨立評審、曾於1990年代中期對香港的白海豚進行早期研究的美國學者 Thomas Jefferson 評價是此研究,指其「帶出許多關於香港政府現今在管理海豚的長遠監測計劃有不足的重要訊息」。
不過賈力誠強調,研究估算出目前有368條白海豚,多於從前所知的60多條,但不代表白海豚的種群生態前景樂觀。他指出,研究僅說明香港沿海棲息地對於整個珠江口海豚種群至關重要,而這些棲息地,尤其是西南大嶼山, 應該最優先得到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