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陸冉:辱母殺人案,空心的中國,徒勞的守望

經濟空心化,基層治理空心化,連輿情的泛濫,也是源於社會輿論的空心化。

數日之內,山東聊城的一件刑事判決成為了中國輿論的焦點,2016 年 4 月,在從事汽車配件生產的自家公司的財務室內,當母親被討債人員拘禁羞辱之後,于歡用水果刀殺傷了四名討債人員,其中一人送醫後死亡。2017 年二月,案件由聊城中院進行了一審宣判,于歡以故意傷害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三月二十三日,《南方週末》刊發了題為《刺死辱母者》的報導,社會輿論瞬時被點燃,「為母殺人」這一古老的復仇倫理,卻徹底為新時代的司法所摒棄。而于母公司所揹負的高利貸,更讓身處資金危機的眾多中小企業主感同身受。一件刑事案件,為何引起如此大反響?其背後的意藴指向又是什麼?


高利貸背後的地方治理困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