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流感要服抗生素?醫生告訴你這是謬誤

近年,在大眾胡亂服用抗生素的情況下,金黃葡萄球菌產生了抗藥性,變得越來越惡。到底是什麼原因令細菌變得愈來愈惡?且聽醫生細說當中原委。

特約撰稿人 陳然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03-28

一般大眾總覺得,有痰、有咳,或者發燒,就要服用抗生素,但浸會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謝海南醫生卻指出,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致的,在這情況下,抗生素是沒功用的,反而會增加了細菌的抗藥性。

一位媽媽抱着兒子,憂心忡忡的走進診症室,緊張地問:「醫生醫生,我兒子半夜發燒,不斷咳嗽,睡不到,如何是好呢?」  

「我開一些退燒藥和咳藥水給他吧,很快就能好起來。」醫生為小孩診斷後緩緩地說。  

這位媽媽聽後,臉色一沉,馬上問:「他不是感冒嗎?感冒不是應該開抗生素嗎?有抗生素會快一點康復!」  

醫生呼了一口氣,苦口婆心地解釋:「不是所有病也能靠抗生素醫治,胡亂服用抗生素可大可小。」  

在香港,這場有關抗生素的角力,其實每天也在上演。然而不是每個求診者也這樣聽話,也因而惹來嚴重後果。  

抗生素並非「靈丹妙藥」

浸會醫院呼吸系統科顧問醫生謝海南醫生就曾經遇到一個棘手難題──一個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伯伯前來求醫,謝醫生發覺一般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病情。  

「原來他之前因感冒先後向幾位醫生求醫。第一位醫生處方的抗生素服用了幾天又向第二位醫生求醫;第二位醫生的抗生素服用了幾天又向第三位醫生求醫,到最後也不知服用了多少抗生素。因此,當真正有細菌感染的時侯,細菌出現抗藥性,而一般的抗生素已失去療效。」謝醫生回憶道。  

這位老伯伯不是唯一的例子,謝醫生也接觸過好幾位患流感的病人,到謝醫生處求診時,出現肺炎併發症, 而且體內的細菌抗藥性很強,以致無法輕易控制病情,需要使用針對抗藥性細菌的藥物,甚至要送到深切治療部插喉協助呼吸。  

究其原因,正是胡亂服用抗生素惹的禍。  

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指出,流感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針對的卻是細菌而非病毒,對治療流感沒有功效。可是,謝醫生指不少病人對抗生素都有誤解,視抗生素為「靈丹妙藥」。  

「一般大眾總覺得,有痰、有咳,或者發燒,就要服用抗生素。大家可能不知道,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致的,在這情況下,抗生素是沒功用的,反而會增加了細菌的抗藥性。」  

「有些病人跟我說:『醫生,你不處方抗生素給我,那不行的。』病人不斷要求,醫生們也有壓力。」謝醫生說,部分病人甚至在未能確定病源是細菌或是病毒時,就自行到藥房購買抗生素。  

他解釋,由病毒引起的感冒,病徵一般三至五天就會清除。「但如果病徵是持續咳嗽,又或者病情突然轉壞,就可能是細菌感染。另外,如果病人覺得氣喘,有黃痰、血絲從下呼吸道出來的,也可能是細菌感染。」

細菌今非昔比,越來越惡

謝海南醫生說,流感病毒無處不在,很難知道哪些地方特別容易感染病毒,「只能夠說在一般情況下,人多擠逼的地方,像在公共交通設施裏,或者多人聚集的地方,風險特別高。」

流感病人會比一般人的肺部更易受細菌感染,出現肺炎的併發症,其中金黃葡萄球菌感染比較普遍,並令病情更為嚴重。 

可是近年,在大眾胡亂服用抗生素的情況下,金黃葡萄球菌產生了抗藥性,變得越來越惡。  

「我們先不說抗藥性的,單單金黃葡萄球菌,都足以令死亡風險提升四倍。」謝醫生接着道,如果是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的話,病情會更為嚴重,有機會導致肺炎,呼吸甚至其他器官衰竭,死亡率也更高。  

2016年11月,抗菌素耐藥性專家委員會主席袁國勇教授表示,香港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比其他已發展地區嚴重,如金黃葡萄球菌的耐藥性比例達50%,遠高於英國的10%及瑞典的2%,袁教授形容這情況為可怕、完全不能接受。  

另外,在衞生署2011年的調查中發現,34.6%市民曾在過去一年服用抗生素,當中有些更是自行在藥房購買,並非由醫生處方。長此以往,情況令人擔心。  

預防流感,由細微處着手

要對付由病毒引起的流感,除了不要誤服抗生素,也可循預防途徑着手。  

冬季是流感的高峯期。雖然今年相對和暖,可是按謝醫生的觀察,「求診人數並無減少的跡象,醫院門診都是『排長龍』,情況嚴重,當中便有很多是甲型、乙型流感個案。」  

他說,流感病毒無處不在,很難知道哪些地方特別容易感染病毒,「只能夠說在一般情況下,人多擠逼的地方,像在公共交通設施裏,或者多人聚集的地方,風險特別高。」  

65歲以上長者、5歲或以下兒童,長期病患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等,感染會較為嚴重。「有些不為人留意的也是高危一族,如孕婦一旦感染流感後果可大可小;更意想不到的,就是有肥胖問題的人,美國的文獻指引已清楚說明,流感來的時候,他們特別容易感染,而且病情特別嚴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