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羅卡:巴西黑心肉醜聞,潛伏的政經風暴

作為這宗國際醜聞的發源地,巴西本身所感受到的潛在政經震盪,顯然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

刊登於 2017-03-24

2017年3月20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一家超市,監督員對肉類產品進行檢查。
2017年3月20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一家超市,監督員對肉類產品進行檢查。

世界最大牛肉及禽肉出口國巴西,日前爆出大型「劣質肉」弊案,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和憂慮。全球各地不少經濟體,包括香港、中國大陸、歐盟、智利和埃及官方,現已針對來自巴西的肉類製品,採取各種嚴厲的限制措施。然而作為這宗國際醜聞的發源地,巴西本身所感受到的潛在政經震盪,顯然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

巴西時間3月17日,當地聯邦警察出動過千警力,展開「劣肉行動」(Operação Carne Fraca),突擊搜查全國六個州近200處地點,全球最大牛肉出口商 JBS、最大禽肉生產商 BRF 等多間公司捲入其中,多名政府人員被即時停職候查,另有數十人被逮捕。國際社會自然特別關心肉類的質量問題,但更能牽動巴西社會輿論的,其實是案件所揭露的大規模權力腐化情節:案情顯示,多間肉類公司為順利銷出劣質肉製品,成功賄賂了多名食品安全稽查員,乃至政府官員。

而對於現任巴西總統特梅爾(Michel Temer)的執政內閣而言,當前最大的計時炸彈,正好綁在剛出任司法部長兩星期的賽拉格里諾(Osmar Serraglio)身上。根據聯邦警察披露的截聽資料,案發期間身為聯邦眾議員的他,與案中兩名涉案主腦級人物之間有過不止一段「可疑對話」。

民主運動黨重奪權力的盼望

儘管賽拉格里諾並未被聯邦檢察院起訴,他本人也明確否認外界指控,但相關「黑材料」目前似以「擠牙膏」形式逐步流出,立法機關內的聯邦參議員也開始要求傳召其出席聽證會,以配合調查。與總統特梅爾一樣,賽拉格里諾出身於民主運動黨(PMDB),倘若事件繼續發酵下去,導致其引咎辭職或面臨司法審判,現屆執政內閣的信譽,勢必受到進一步的挑戰。

回望1980年代巴西民主化以後的歷史進程,崇尚中間路線的民主運動黨,一直是全國擁有最多黨員的大黨。然而自從1994年開始,民主運動黨卻連續22年無法登上最高權力寶座——當年,它被右傾的民主社會黨(PSDB)擊敗,後者執政至2002年。緊接着,它則選擇加入由左傾的工人黨(PT)領導的執政內閣。換言之,不論是2003年至2010年的盧拉(Lula da Silva,魯拉)時期,還是2011年開始的羅塞夫(Dilma Rousseff,羅賽芙)時期,民主運動黨充其量只是巴西聯邦政府內的大配角。

到了2015年,以些微差距當選的羅塞夫順利連任,不久卻遭遇連環管治危機:受國際石油價格急跌影響,巴西經濟出現衰退,主權信貸評級被降至垃圾級別,民眾也因物價上升而質疑政府的管治能力。身在執政聯盟內、正在擔任副總統的特梅爾有見及此,決定帶領民主運動黨改變航向,轉而靠攏在野聯盟。翌年,羅塞夫在內外夾擊下,因「違反財政守則」等理由被彈劾下台,特梅爾則依法取代羅塞夫的位置。

民主運動黨事隔22年後意外重新上台,無論是特梅爾本人抑或其政黨,顯然都非常希望勝出接下來的2018年總統大選,在全國普選票的直接授權下光榮執政。在位半年至今,中間派的特梅爾嘗試修正羅塞夫政府的偏左福利路線,在保留若干照顧底層民眾政策的同時,推出了不少自由化經濟措施,以求恢復國家經濟。就在剛過去的3月17日,自由右翼權威雜誌《經濟學人》的新一期刊物公開看好巴西經濟前景,預期巴西經濟連續兩年的衰退局面已成過去,國民生產總值(GDP)將恢復增長。可惜諷刺的是,正好就在同一天,「劣質肉」弊案公諸於世,令巴西的復甦趨勢驟然蒙上陰影。

醜聞如何衝擊經濟政局?

巴西曾經是個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後,當時的威權政府認為「糧食自給自足有利保障國家安全」,於是決定引進高科技農業技術,大幅增加全國農業和畜牧業產值。憑着巨大的肉類產品供應量,今天的巴西肉製品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外銷到世界各地的相關出口總額已高達120億美元。然而,國家把大量權重押注在畜牧業身上,卻令「劣質肉」醜聞爆發後的巴西經濟陷入尷尬境地。

醜聞東窗事發後,特梅爾及手下官員頻頻四出「撲火」,甚至親自宴請多國使節同場品嚐巴西烤肉,明顯是為了挽回各國、尤其是歐盟的信心:原來在國際肉類市場,「得歐盟者得天下」,通過了歐盟的安全標準,基本上等於能進軍世界各大市場。

只是現時局面似乎事與願違,歐盟不但拒絕輕言通融,反而提出可能重新審視「歐盟—南方共同市場」(EU-Mercosul)內的部分相關條款。歐盟的舉動會否進一步刺激南美諸國加強對巴西的擠壓,巴西肉類行業會否如部分學者預期般大幅倒退20%,這對於巴西,乃至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動力而言,都有可能是一場重大的風暴。

除了經濟領域,弊案也很可能對巴西的中期政局產生深刻影響。例如倘若《經濟學人》的樂觀預期落空,特梅爾和民主運動黨理想中的2018年總統夢將變得相當渺茫:2000年代,在位時正值經濟繁榮期的盧拉順利任滿八年,民望至卸任一刻依然高企,並為羅塞夫鋪平接任的道路;羅塞夫則「高開低收」,在後來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黯然離場。到底是「執政者能力」決定了「經濟表現」,還是「經濟表現」決定了「執政者民望」?縱使真相言人人殊,但「經濟」與「民望」在今天巴西選民心中的高度關聯性,幾乎不可能被任何巴西政客顛覆。精於在「小圈子」合縱連橫孤立政敵、卻缺乏「群眾魅力」的特梅爾,恐怕尤其難以成為例外。

話雖如此,距離2018年大選尚有不少時日,站在權力金字塔頂端的特梅爾,其實仍不乏爭取選民青睞的時機。說到底,誰也無法在此刻斷言,司法部長的貪腐嫌疑會否被洗脫、歐盟會否像南韓那樣釋出善意、《經濟學人》的預言會否成真。不過最重要的當然是,黑天鵝,會否游到南大西洋。

(羅卡,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團隊成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