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七警案:中國輿論舞劍,意在香港司法?

七警案之後,大陸網絡上似乎捲起一場輿論風暴,一切矛頭,都指向以外籍法官為代表的香港司法制度與「殖民遺存」……

楊山

刊登於 2017-02-24

2017年2月18日,有市民在七警案作出裁決後,仍然參與遊行表示支持香港警察。
2017年2月18日,有市民在七警案作出裁決後,參與遊行表示支持香港警察。

2月17日,香港法院宣布暗角打人事件的判決,涉案的七名警察被判入獄兩年。宣判之後,香港警察、建制團體紛紛抗議,尤其是拿事件中先挑釁的曾健超僅被判處入獄五星期作為對照。22日,警方更聚集三萬人集會,控訴司法「不公正」。

那麼,雨傘運動期間不斷支持警方、抨擊示威者的內地媒體,如何評論這一宣判?背後又折射出何種針對香港的思路?

全平台出擊製造輿論

從2月14日,七警被判有罪開始,內地媒體就開始關注判決。2月15日,以民族主義著稱的《環球時報》報導了七警被定罪的情況。其中已要求輕判。

而從關注到發出鋪天蓋地的強烈聲音,以幾十篇評論、報導佔據不少媒體的重要版面,只用了短短幾天時間。

17日判刑後,中國國內市場主導的官方非權威媒體紛紛跟進。其報導基調,大致按照「佔中違法者被輕判,執法警察被重判」的思路。但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權威」機構,均保持了沉默。

18日,權威官媒開始發聲。《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微博帳號「俠客島」發表題為《警察入獄,佔中者笑了,可香港未來呢?》的文章,評論七警案判決「令人淚崩」、「毫無道理」。不同於《環球時報》等民族主義報紙的直接,「俠客島」的文章擺出整套說理、專業的姿勢,圍繞着香港司法體系的法官「自由裁量權」展開論述。文章之後附上了對香港城市大學法律系教授顧敏康的採訪,以「香港學者」的聲音強烈質疑判決。這篇訪談,最後在2月21日以「警察被重判衝擊香港法治」為題,在紙質版刊出。

其後幾天,類似文章大規模爆發。從紙質媒體到微信新媒體平台,從微博到「知乎」,鋪天蓋地。新媒體平台是其中主力。《環球時報》、共青團中央的微博、知乎帳號先後刊發文章,如《香港七名警察被判引發的巨大爭議的背後》、《從七警案看香港政治困局》;經營民族主義起家的官方或半官方網站和網絡寫手,如觀察者網、「周小平同志」等等,也搶奪熱點,先後發出《洋法官放暴徒判警員天怒人怨!中國最高法院應駁回》等評論,在微信和其他渠道瘋傳。

這次,連一貫被認為屬「自由派」(儘管早已被「整肅」)的南方報系,也加入控訴判決的合唱。2月21日,南方旗下的《南方都市報》刊出署名「尹國明」的專欄文章,怒斥判決不公,等到警察大集會之後的23日,更有《南方週末》刊文《這是法治的惡例》,直指「香港公職人員的中國認同問題」。

這些媒體文章,只是乘七警案而起的冰山一角,背後是更龐大輿論建構。如果仔細觀察,它們大多遵循了幾條論述主軸。

用「你看看美國」為警隊辯護

在各大媒體、網絡傳播的批判七警案判決文章中,用美國的例子為香港警隊辯護,幾乎成為寫作起手式。

如《人民日報海外版》「俠客島」的文章就說:「香港警察在『佔中』期間的表現,被外界形容為『温柔如保姆』。在同樣適用判例法的美國,警察對付違法者從來不心慈手軟……如果有人膽敢襲警,哪怕是有襲警嫌疑,就很可能會被當場擊斃。美國警察誤殺了不少被錯認為有襲警嫌疑的黑人,但因此被定罪的警察是極少數。」

其言下之意就是:「自由民主」的美國都有毋庸置疑的強大警權,香港人想要民主自由,為何「不學你們的美國爹」提升警權。「俠客島」的記者採訪顧敏康時,更是直接表露立場:「如果是在歐美地區,會出現這樣的判例嗎?我個人感覺美國警察對違法集會者執法是警棍直接敲過去的,對意圖襲警者更是可以直接槍斃,警察哪怕是誤殺也很少獲罪。」

《南方都市報》的評論作者尹國明,也以美國作為例子:「這種襲警行為發生在美國,被警察當場一頓暴揍絕不稀奇,甚至被當場槍斃的概率也不小,美國警察可沒有香港警察這麼憋屈,在美國警察的執法面前,很少有美國人敢採取曾健超這種的挑釁和襲警行為。」

「搜狐網」的一篇文章則把「看美國」的論述倒向司法制度層面。作者說,香港的司法系統整天強調「不看政治立場」,但美國的司法制度中,政治立場非常明確,最高院大法官就常常因為政治立場爭執不下。

《南方週末》則進一步發揮這條思路,其中寫道:「許多人想當然以為在『司法獨立』之下,法官是超越黨派與意識形態的、不偏不倚的。沒有那樣的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目前8位大法官,自由派與保守派各佔一半,幾乎在所有重大問題上觀點都是截然對立的。」

這位署名「劉遵法」的作者還反問:「告訴我,哪一派代表了永遠正確的法治聲音?」

大力營造「港人抗議法院不公」氛圍

像雨傘運動期間宣傳「反佔中」運動一樣,香港本地建制派、警隊等力量對判決的各種批評,成為內地媒體另一宣傳要點。

《人民日報海外版》直接稱判決「令人淚崩」。其報導寫到:「判決之前,香港法院外便聚集大批民眾,舉着『警察抓賊是天職』『佔中暴徒要收監』『天地有正氣』等標語,高喊『警察無罪』等口號支持7名警察……香港導演高志森因不滿判決,公開斥杜大衞是『狗官』……」

又如曾以「中華帝國主義」自居、獲得過習近平接見的網絡寫手周小平,在其文中說:「英國籍法官的胡作非為,已經引發香港人民的滔天怒火。今天五萬多人走上街頭,抗議香港法院的無恥行徑!」

警察集會之後,《環球時報》等媒體立刻予以報導。《環球》的文章,以《香港警察昨晚集體行動!只能用震撼兩字》,其中大幅引述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陳祖光的言論,還強調特首副官劉志堂、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何君堯、葛佩帆和葉劉淑儀等人「紛紛到場加入聲援隊伍」。共青團中央等擁有新媒體平台的機構也迅速貼出集會現場視頻,和之前的「保衛香港運動」等視頻並置。

香港街頭與社會中的一系列展演,一句句話、一次次發言,迅速被整合、拆分、統籌,成為了一整套「香港人民對判決感到憤怒」的系統宣傳。

重點聚焦外籍法官問題

「白人入侵中國」的論述,一直和香港的殖民地歷史纏繞在一起。在這次的宣傳攻勢中,無論是談論美國警權,還是宣稱香港民眾憤怒,全部文章在最後都指向了主審法官杜大衛的外籍身份。

「搜狐」刊出的文章,從匈奴入侵討論到安祿山,用《左傳》的文字定下了基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道理,三歲小兒也懂,但在香港,司法大權可謂掌握在一群外國人手中。」作者說:「香港的外籍法官上任時也需要宣誓,但他們被假髮包裹着的腦子在盤算着什麼,官袍之下的肚腸在打着什麼主意,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周小平甚至在最新的文章中,把曾蔭權被定罪,也視為外國法官的陰謀:「如果說香港法院審判抓捕港毒分子的香港警察是挑戰法治底線的話,那麼香港法院審判香港特首的行為就是赤裸裸地挑戰中國對香港的治權底線。中國特首竟然被英國國籍的法官審判了,這簡直是自1997年以來最荒誕的一幕。」

曾蔭權案的主審法官,其實是香港華人陳慶偉。然而這不影響種種矛頭繼續指向法官國籍問題。

不光是英國白人,身為少數族裔的前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也變成了周小平等人口中的「腦滿腸肥的英國法官」,架上刀筆審判台。其姪女於2010年的襲警案件、其在「雙非」問題中的爭議,在文中被當做「挑撥矛盾」和以權謀私的典型,加以道德鞭撻。

《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文章,則一錘定音地說:「香港的法律系統很大程度被英國法官和港英政府培養出來的人士把持……讓外國人掌握着司法權,這種情況,搜遍當今的全世界,都難得一見。」

試圖重新論述主權

這些評論文章似乎都遵循着類似的結構,在「美國經驗」、「民眾抗議」和「法官國籍」幾大部分之後,都會轉向「英國遺留的外國司法制度搞亂香港」的最終主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藉助在香港的法律系教授顧敏康的採訪,把這次問題上升到「衝擊法治」:「大量外國人擔任法官現象,容易導致香港的司法獨立,變成只是相對於中國主權的獨立。如果沒有包括司法權在內的治權的回歸,那麼主權的回歸也就有很大的泡沫成分。」

在這種論述中,「法治」之所以遭到衝擊,是因為「法治」必須綁定主權,而外籍法官的存在,令主權是否能夠在香港施展受到了威脅。《南方周末》的文章評論道:「2016年新一屆香港終審法院的常任和非常任大法官,僅有兩人為中國香港籍,其餘均為外國籍或雙重國籍。為了主權平穩過渡,香港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前在香港任職的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員均可留用』。長遠看,這是一個應該解決的問題……」

順着這一思路,輿論矛頭已經多少轉向了《基本法》和「一國兩制」。很多文章都試圖討論:中國對香港的「主權」應該如何在司法制度上體現出來,主權又應該如何包含「治權」…… 《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在以「單仁平」為筆名的評論文章中認為要堅持一國兩制,但他認為一國兩制「是確保香港回歸祖國實現平穩過渡的政治安排,而不是為了從回歸的那一天起就把香港往遠離國家的方向拽。」

周小平的文章則激進得多,結尾句是:「或許是時候結束當初權宜的一國兩制了!」

然而他隨即被微博上的共青團官媒《中國青年》雜誌批評:「臨小亂(遇到小麻煩)而妄議基本國策……發言要慎重!」周這篇文章的原文,之後已無法打開。批評者的發言,現在也只剩下網民截圖。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無論是「俠客島」還是《南方周末》,都有意無意地提到了律政司,似乎指責律政司在反佔中、司法審判上不作為。如《這是法治的惡例》一文中即提到:「佔中過去兩年了,律政司起訴了幾個破壞社會秩序、毀損公私財產的『佔中』組織者?至於『佔中』後面的大玩家,就更不用提了。」有向律政司施壓的味道。

大陸網民如何反應?

不用說,在民族主義媒體平台上,讀者留言基本一邊倒支持聲討法官。《環球時報》文章下,讀者留言說:「一個外籍法官,一紙荒唐判決搞亂,一個香港一個中國,好便宜好陰狠好卑鄙!不堅決反擊,亡國不遠」、「為什麼中國的領土上要用英國雞的法官?」、「和七警同在」、「要設立侮辱公職人員罪」。

然而在網上仍有不同聲音,「俠客島」的微博最熱回覆的前幾條,是「這才是法制國家的表現,公民有權表達不滿,權力機關不能濫用職權」、「對比評論一下雷洋案的警察與香港這些警察?」直到23日下午,這些回覆還沒被刪除。

在知乎,儘管大部分描述事情經過的回答都被刪除,但仍有答主貼文介紹判辭,試圖論辯為何「不能用警察打人這種話籠統地描述事件」,答主提到七警中有人望風,屬於有計劃有目的行為:「這種情況不是一般的惡劣。所以律政司用了襲擊罪這種適用於一般人的罪名而不認為警察是在執行公務。」

甚至在《環球時報》的讀者中,也有人說:「撇開對錯,香港確實是依法治港的地區,要換別處,打了白打。」

七警案的兩地輿論布局

內地輿論對七警案的討論和對香港司法的批評,大致可以分為兩派:「統制派」和「激進派」。

「統制派」如「俠客島」、《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他們小心翼翼不越過一國兩制框架下,挑出法官問題,但止步於此,不進一步觸碰《基本法》和其他制度。

而這次輿論布局中,則湧現出了大批「激進派」。其中一些,是曾經與「自由派」論戰過的「毛派」,他們直接要求重新定義主權,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制度提出質疑,甚至其中有人已經成為《南方都市報》等傳統報刊的撰稿人。

直到如今,除了《人民日報》海外版之外,像新華社等傳統權威喉舌,並沒有發出自己的官方聲音(他們多是轉載「俠客島」的文章)。「統制派」在輿論場中扮演着傳統權威官媒的角色。他們並不主動打壓激進派,而是放任對方的文章傳播。只有在明顯發現後者觸及「一國兩制」等議題時,才稍加制止。但文章已經傳開。

而無論是何種輿論,其語言都一反以前中共官媒的官腔,愈發「親民」,以年輕人更熟悉的語言,對杜大衛和「港英餘孽」嬉笑怒罵。甚至在《南方週末》文章中,已經出現了諸如「我特麼也呵呵了」這樣帶有隱藏粗口的鮮明網絡語言。

總結起來,七警案之後,大陸網絡上似乎捲起一場輿論風暴,一切矛頭,都指向以外籍法官為代表的香港司法制度與「殖民遺存」。至今為止,還沒有看到類似「佔中」時發生的,主動抓捕「唱反調」人士的行動。但如此大規模的輿論造勢,和香港本地建制的輿論和動員遙相應和,他們最終想走到哪一步?

(楊山,媒體人,中國政治觀察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