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編讀手記

讀者來函:用事實擊敗「事實」?論特首辯論Fact check

Fact Check 能看到候選人確實有表述不準確之處,但也有不足之地。

Pipi

刊登於 2017-03-23

#編讀手記

3月14日,三名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和胡國興首次同場辯論。
3月14日,三名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和胡國興首次同場辯論。

3月14日,香港七間電子傳媒(香港電台、無線電視、鳳凰衛視等)聯合舉辦行政長官選舉辯論,三名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和胡國興首次同場辯論。通過電視直播可以看到,在辯論現場,林鄭居中,胡位其左,曾居其右,三人針鋒相對,火藥味十足。

選舉和傳播具有天然的親密關係,選舉人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媒體塑造。以往的辯論多採用電視直播形式,設有主持人和現場提問環節,雖然有互動,但候選人的回答似乎很少有人去關注,觀眾多是看現場的表現,而不會去想候選人所說是否屬實。今年的辯論,媒體表現多了一大看點:端對此次辯論做了全程、即時的 Fact check 。

Fact check 即事實核查。端介紹,Fact check 是核查三位候選人辯論中所談及的觀點和政策資料是否準確,是否和以往相符,是否有隱瞞其他資訊等。

辯論時間是晚上8點至10點,端當晚就推出了完整的 Fact check 清單,格式是辯論人說話時間、說話內容和 Fact check 內容,相互對照,一目了然,基本上做到了即時和清晰。

筆者統計,這場辯論總共核查19次,對候選人的核查內容主要包括數字問題、同一件事前後說法不一、不符合相關法律條例、違背客觀事實等,從中能看到候選人確實有表述不準確之處,但 Fact check 也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地方。

Fact check 方法:用數據說話

數字核查佔 Fact check 比較大的比例,方法是用更權威的數據來證明當事人的數字是否準確。如林鄭說「居屋的資產上限只是5萬多」,Fact check 找到房委會2017年2月的資料,顯示「一人申請居屋的入息限額為26000元,資產限額為85萬元」;曾俊華說「擔任財政司司長開始,2000億增至今天的5000億元」,與《財政預算案》中的數字也有較大出入。

Fact check 的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政府檔案、民調機構以及 NGO,如引用財政預算案、房委會資料等政府公開數據,以及港大、中大民調數據。在 check 曾俊華提到的土地問題時,引用的是「本土研究社」的數據,這是香港一家關注本土發展及社會問題的 NGO。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數字不會自己說話,引用數字必需註明出處、背景。談到「民望」,林鄭說她比曾俊華高3個百分點,Fact check 發現,這個數字是「香港研究協會」公布的民調,它是建制背景的,而港大的民調則顯示,曾俊華明顯高於林鄭。相對來說,大學的民調要比具政黨背景的民調更有說服力,但因此就證偽,似乎缺少力度,要知道大學民調結果也常常引發爭議。

對沒有數字的事實,核查方法主要是用候選人早前的公開言論,來證明當事人的前後說法矛盾。如林鄭說「為政府省錢,我連助理都沒有聘請」,Fact check 找出林鄭上任時聘有政治助理的事實。對同一件事前後說法不一的情況,在其他候選人身上也有出現。胡國興在辯論時說「我一句都沒有說過退選」,Fact check 則找出其去年「若與曾俊華票源重疊,會慎重考慮退選」的說法。

Fact check 有偏向?

在核查次數上,筆者統計,林鄭14次,曾俊華2次,胡國興3次。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以致有網友表示 Fact check 是否只 check 林鄭,而不 check 曾俊華。這極易引起讀者的誤解。

在香港,特首候選人的民意傾向是較為明顯的,曾俊華的支持者主要來自泛民,林鄭的支持者是建制派,如果媒體的 check 出現偏向,很可能導致讀者產生錯覺,認為媒體是持有立場的,那不僅失去了作為 Fact check 第三方的權威和公信力,媒體形象亦會受到影響。

Fact check 是利用事實來證明,或呈現前後不一的矛盾,這就需要候選人的表述儘量客觀,或是提到了之前曾說過的事情,那樣才有 check 的可能。最容易 check 的當然是涉及數字,但如果候選人表述抽象、模糊,沒有具體的數字、比例,且又不是可以查證的客觀事實,check 起來就比較麻煩。

端也嘗試 check 抽象問題。曾俊華說公屋壓力是「因為我們根本找不到土地」,Fact check 引用本土研究社的數據,顯示有較大比例的荒地,並不是完全沒有土地。胡國興說「很多工廠單位現在沒用」,Fact check 找到的政府檔顯示,工廈空置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用數字來 check 較為抽象的問題,也能窺探候選人表述是否準確。

關於林鄭的 Fact check 次數比曾俊華多,端在回覆讀者疑問時解釋稱,是因為在辯論中林鄭更傾向引用自己過往的工作和具體例子,而曾俊華更傾向於用抽象的概念,最終導致林鄭「可 check 之 fact」較多。

不同的候選人有不同的表述,這可能涉及到候選人的辯論策略、表達方式等問題,Fact check 確實難以顧及。端也表示,在下次的選舉辯論 Fact check 之中,除了「事實核查」會增加「背景補充」,在候選人選用抽象理念內容時,能夠提供全面的背景介紹。

辯論中林鄭更傾向引用自己過往的工作和具體例子,而曾俊華更傾向於用抽象的概念。
辯論中林鄭更傾向引用自己過往的工作和具體例子,而曾俊華更傾向於用抽象的概念。

Fact check 真的中立客觀嗎?

從端最後呈現的 Fact check 清單可以看到,Fact check 大致是客觀的敘述,沒有結論和評價,引用內容是政府公開資料和數據,大多原文引用,民調機構也會註明政治傾向。

但即使是單純的羅列事實,來源、排列的不同,也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選擇事實本身是一個主觀性的動作,這是無法避免的。更重要的是,誰來做 Fact check,才能保證客觀中立,這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據介紹,此次的 Fact check 是聯合楊岳橋議員辦事處、時事評論員梁啟智及其他專家。議員雖處於較為中立的位置,但議員也有立場,傳統的建制和泛民劃分就是立場之爭。楊岳橋是公民黨黨魁,是立法會議員,同時也是選委,他的辦事處作為 Fact check 一方是否合適?時事評論員屬於媒體人士,媒體似乎天然有適合做第三方的潛質。其他專家不得而知。但要做到即時的 Fact check,快速搜集資料、對香港政治的熟悉、對候選人的了解都是必須的。

Fact check 目的是核查候選人的觀點和政策資料是否準確。具體的數字、客觀事實可以用數據、前後對照等方法 check,但觀點如何作 Fact check?

比如,21:19林鄭說「我也有親和力,好多市民都會走上來同我打氣。我每次落區,都好愉快」。Fact check 這樣寫道「林鄭落區受到市民歡迎,但亦遭遇抗議」,並舉例,2017年3月3日,林鄭出席社聯論壇時,遭遇多個團體示威。

用單一事實證明一個較為抽象的說法,這樣的 check 過程科學嗎?另外,核查數字是否需要兼顧語境和當事人的態度?

比如,21:23林鄭說「我落區數一數二,曾俊華較少落區」。Fact check 統計競選期至3月14日,兩人 Facebook 專頁顯示的落區次數,林鄭6次,曾俊華34次,補充說明林鄭2015年曾多次派傳單。

首先林鄭說的是「四年半以來的落區」,Fact check 統計的是競選期以來,時間對不上。再者,如果二人 Facebook 使用頻率不一,可能有的落區並沒有在上面發布。如果說是窺一斑而見全豹,那選擇競選期的時間段是否公平呢?

林鄭20:08說「港獨沒有空間......我相信只有很少、很少部分的香港人不知道因為什麼某種的原因會有這樣的看法」。Fact check 引用2016港中大的民調數據,「17%市民支持港獨,在15-24群組,40%的人支持港獨」。

這個數字的確可以說明支持港獨的人比例不低,但如果放在語境下,林鄭表達的重點可能是強調「港獨沒有空間」,該民調同時也顯示,認為港獨是可以實現的,比例只有4%。不過,筆者亦注意到,Fact check 對核查部分進行了加粗處理,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能避免片面,儘量做到精準 Fact check。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