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特朗普來了

黎蝸藤:與習近平通話,特朗普真「重設」了對中政策?

如果美國不否定「一個中國」,但通過解釋一個中國政策,加入新内容,中國仍然難以接受。

刊登於 2017-02-11

#中美關係#特朗普來了#特朗普#美國

特朗普日前去信習近平。
黎蝸藤:特朗普終於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了電話。在通話的前一天,白宮才發放消息,指當天特朗普給中國寫了一封恭賀新年的信。

美國時間週四晚上,特朗普(川普)終於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了電話,承諾會遵守「一個中國」的政策(honor our "one China" policy),引起中美台三方極大關注。

特朗普年代,不明朗的對中政策

特朗普上任以來,中美關係一直不明朗。在大選中,無論在經貿方面還是在國家安全事務方面,特朗普都不斷攻擊中國。他身邊的顧問和内閣成員有不少「反中派」(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美其名曰「疑中派」),其中尤其以長期指責中國貿易政策,寫過好幾本「反華」著作的經濟顧問内瓦羅(Peter Navarro)為最。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在國會確認的聽證會上,還聲稱要阻止中國船艦接近南海人工島,引來中國抨擊。

特朗普上任後對中國的冷淡,甚至可以用「刻意」來形容。當選後第六天才和習近平通電話;在中國新年,特朗普也一反歷任總統的傳統,沒有向美國華人恭賀新年,僅由國務院發不足一百字的聲明了事。雖然新年期間,「第一小姐」伊凡卡(Ivanka)和五歲的孫女 Arabella 到中國駐美大使館出席活動,多少平衡了一下,但並不足夠。這次電話,更是在特朗普在上任接近三週時發生,對中美兩個大國來説,顯然是「遲來的通話」。

中國原先對特朗普上台毫無準備,事先更完全錯判了特朗普的外交思維。最令中國震動的,莫過於特朗普擺出的不一定承認「一個中國」政策的姿態。去年年底,特朗普以當選總統的身份「破天荒」地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此後又強調,一中政策也可以重新考慮。頓時,美國的東亞政策焦點,就轉移到台灣問題上。

特朗普對中國的態度,與對日本及韓國擺出的親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南韓總統朴瑾惠是最早在特朗普當選後與他通電話的外國領導人,美國多次重申繼續在韓國部署薩德,保衛韓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國際領導人中,最早和特朗普會面的一個。本週五(2/9),安倍訪美,又將成爲特朗普上任後最早會面的東亞領導人。特朗普甚至自掏腰包,邀請安倍在周末到自己擁有的位於佛羅里達的度假村 Mar-A-Lago Resort 做客,共打高爾夫球,期間還會一道乘坐「空軍一號」總統專機,一起吃四次飯。

美國防長馬蒂斯(James Mattis)第一次就出訪目的地就是東亞。訪韓時,繼續強調部署薩德計劃。訪日時,重申釣魚島屬於《美日安保條約》的覆蓋範圍(本屆政府第一次作出這種承諾)。儘管他強調要用外交手段解決東亞問題,卻私下把中國在東亞的行動與戰略目標,視為「回復明朝的進貢體系」(「天朝主義」),並向日本官員表示無法接受。

可以說,除了退出TPP之外,美國在東亞的姿態,不僅沒有像一些分析那樣要抛棄東亞盟國,反而鞏固甚至加強了同盟關係。可見,特朗普總統和内閣對東亞安全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並不在奧巴馬政府之下,而且新政府顯示出區別於奧巴馬時代的「只說不做」的外交作風。看得出,東亞對美國來説,不是一個可以放棄和交換的籌碼。

不得不打的電話

中國對特朗普的冷遇甚至「挑釁」,在行動上擺出一些強硬姿態:比如在南海奪走美國無人潛航器、繼續軍事化南海、以及航母首次進入南海演練等。但中國在對美外交上都傾向謹慎和低調。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美貿易戰沒有贏家;外長王毅強調,中美兩個若衝突,兩敗俱傷。阿里巴巴主席馬雲與特朗普見面,強調中國能幫助美國振興經濟。特朗普退出TPP,「御用鷹派」《環球時報》也堅稱不會「取而代之」。即便對特朗普在一個中國政策上的挑釁,除了《環球時報》外,其他媒體大都沒有猛烈抨擊。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罕有地用英文接受採訪,也只限於強調「一個中國的原則」,而沒有指責美國。對不熟悉的特朗普「新型外交」,中國的態度是謀定而後動,想要先搞清楚特朗普到底想怎麽樣。中國外交學者智庫等也在華盛頓積極活動,試圖弄清楚華府的動向。

中國的外交力度,反而集中在打壓台灣。

從多方面來看,這次中美通電,是「不得不進行」的電話。

第一,特朗普上任後,已經和18個國家領袖通電,而被視爲「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的中美領袖還沒有通電,怎麽樣也説不過去。在通話的前一天(2月8日),白宮才發放消息,指當天特朗普給中國寫了一封恭賀新年的信。這是特朗普上任後首次向中國表達善意。但當即被媒體解讀為美國只肯給中國寫信,連電話也不肯打。現在還不清楚通電是否在寫信之前就已經安排。但顯然,中美通電已是極敏感的話題。

第二,日本首相安倍訪美規格極高,可以與2014年習近平及奧巴馬加州莊園會談類比,加上馬蒂斯訪日對中國的衝擊,若繼續冷落中國,則美國的東亞關係太失衡,違反張馳之度,不利於美國保持靈活的姿態。反過來說,此刻和中國親善一下,會在美日談判中獲得更大籌碼,對美國也更有利。

第三,蒂勒森上任後,積極為特朗普在前兩個星期外交上的惹下的麻煩「打掃戰場」,他勸説美國不應該以「一個中國」作爲談判籌碼,此次通話和他的大力推動有關。根據《衛報》引用匿名人士的說法,白宮在本週開始尋求和習近平打電話,但由於「一中問題」談不攏,所以電話一直無法打成。直到星期四通話當天,蒂勒森向特朗普進諫之後,特朗普才同意讓步說出「一中政策」。

新聞稿中的玄機

特朗普和習近平的電話,說出了習近平想聼的話,這對中美關係的發展是一件好事,但現階段,中方還不適宜過高地估計這次的電話。

首先,雖然白宮新聞稿形容為很長的電話(lengthy),又說討論了「無數」議題(numerous topics),但這大概只是特朗普政府常見的浮誇文風。從中方詳細的文稿看,實際通話內容只是雙方交換了立場,遠遠談不上「很長」;所謂討論了很多議題,不過是習近平強調中美之間有很多共同利益;沒有提及討論過具體的問題。總之,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其次,近年中國喜歡強調習近平「應約」和某位外國元首電話;「應約」這個字眼,在中國看來,是別人有求於己,滿足了「天朝上國」的心理需要。假若衛報重建的時序正確,這次是美國主動,但中方文稿中,卻沒有出現「應約」一詞,可推估雙方檯面下交手的相對氣勢。

特別是,白宮強調是「在習近平的要求下」,特朗普才說出「確認我們的一個中國的政策」(President Trump agreed, at the request of President Xi, to honor our "one China" policy. )。在中國的新聞稿中則隱去了「習近平要求」這點。以前,美國外交新聞稿一般也不會這麽強調。白宮新聞稿這樣做,無非是特朗普擺出姿態表明美國是莊家,中國有求於美國。根據中國的邏輯,這次電話,在某种程度上,中國還落在了下風。

第三,Honor 這個動詞,在美國關於中美關係表述中很少見。參照以往美國總統在提及一個中國問題上的用詞:列根(雷根)用的是「堅定地堅持立場」(firmly adheres to the positions);老布殊(老布希)的用詞是「堅定地承諾這些原則」(firmly committed to the principles);克林頓政府最早正式規範化(formulate)一個中國政策,以後的用詞是「重申美國一貫的承諾」(reiterated America’s longstanding commitment),或者「重申美國的堅持」(The United States reiterates that it adheres);小布殊(小布希)的用詞是「強烈支持」(strongly supports);奧巴馬的用語為「跟隨一中政策及遵守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follows its One China policy and abides by the principles of the three U.S.-China Joint Communiques.)。(註一)

雖然白宮新聞稿中的用語未必能要求如此正式(也未知Honor這個詞是否特朗普的原話),但這個詞與以上的用詞,有一些語感上的輕微區別。它雖然也能解釋為保持(承諾)的意思,但隱喻著「我保持這樣的承諾,只是一種出於善意」。

第四,新聞稿中繼續強調,一個中國政策是「我們的」政策,隱喻解釋權仍然在美國一方。這當然是美國長期堅持的做法,以説明「一個中國政策」不等於中國說的「一個中國原則」,而且也是可以改的。

以往,美國政府提及一個中國政策的時候,一般以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台灣關係法》為基礎。但是,國會在2016年5月17日通過沒有法律效力的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把對台灣的「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列爲美國對台政策的基石。今年2月,蒂勒森在確認聽證會上,書面答復質詢,強調「六項保證」也是一中政策的一部分。這對中國來説,仍然是不好的消息。美國以後會如何演繹「我們的一中政策」,值得關注。

中美關係未能樂觀

事實上,美國在現階段就會否定「一個中國政策」是不可想象的,美國也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一直保持之前的含糊態度,否則中國很難和美國展開談判。這點蒂勒森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特習通電,在表面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這不意味著,美國在接下來的中美談判中,會放棄以台灣作爲施壓中國的手段。遏制中國,是少有的共和民主兩黨都支持的政策,特朗普和建制派的差別只是對一個中國的態度。中美之間的固有矛盾擺在那裏,特朗普的謀士們的立場也清晰不過,美國已頻頻作出加強盟國聯繫的舉動,特朗普説話是否算數也難以估計,蒂勒森對特朗普有多大影響力仍有待檢驗(比如,蒂勒森提出的副外長人選就被特朗普否決)。如果美國不否定「一個中國」,但通過「解釋一個中國政策」的含義,以「切香腸」的方式加入新内容,中國仍然難以接受。

因此,要說特朗普重設(reset)了和中國的關係,顯然言之過早。

(黎蝸藤,旅美歷史學者,哲學博士,近年專注東海與南海史、國際法與東亞國際關係)

註一:依序為:1982年4月5日里根給鄧小平的信、1989年2月25日老布什訪京講話、1994年9月7日克林頓政府國會聽證、 1997年10月29日克林頓在中美峰會上的發言、1997年10月29日中美共同聲明、2001年4月25日小布什接受CNN採訪、2009年11月17日中美聯合聲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