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王俊評:普京訪安倍,如何牽動東北亞地緣均勢?

安倍與普京最重要的任務,仍是克服彼此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特別是日本。

刊登於 2016-12-29

2016年12月16日,日本東京,首相安倍晉三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
2016年12月16日,日本東京,首相安倍晉三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

夏威夷當地時間2016年12月27日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歐巴馬)一同出席美國海軍位於珍珠港的「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The USS Arizona Memorial)的祭奠儀式,悼念當年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受日軍攻擊的戰歿者。這是繼1950年代吉田茂、鳩山一郎、岸信介三位首相之後,現任日本首相再度踏足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地。

安倍希望藉此向即將交接的新舊美國政府,傳遞強化美日同盟的訊息——特別是因為特朗普(川普)在競選時曾批評奧巴馬,在2016年5月七國集團(G7)峰會訪問廣島時沒有談論珍珠港事件;考量到特朗普政權即將就任,日方有必要面對美國內部以珍珠港事件為核心的反日情緒。

不過,為了避免觸怒日本右翼,官方將安倍這次的訪問定調為「和解」而非「道歉」。因此安倍在演說中也沒有提到「謝罪」,僅表示美國在戰後的寬容促成了美日「和解」,並強調絕對不再重蹈戰爭的覆轍。

普京訪日,領土議題依然強勢

日本方面聲稱:安倍前往珍珠港訪問早有計劃,並非針對奧巴馬訪問廣島的「回禮」。不過,在訪問珍珠港之前,安倍剛在15、16兩日,在日本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普丁)舉行雙邊領袖對談。外界一般認為日本希望藉着這次會談,解決與俄羅斯之間已長達71年的北方四島領土爭端。

儘管這是普京時隔11年再度訪問日本,然而普京在會談上的態度,延續過去數月俄國高層(包括其本人在內)所展現的強勢,絲毫沒有在領土爭端中顯露接受日本「四島返還」要求的可能。雙方僅同意為了在北方四島實施「共同經濟活動」,準備在當地設立「特別制度」,以及日本企業將投資三千億日元,於68個囊括醫療、能源等領域在內的俄羅斯項目。此外,日本也會加入俄國在北極海的天然氣田開發。但經濟合作文件並無具體內容,大多僅止於備忘錄性質,接下來如何發展仍是未知數。

會談結束後,雙方在普京的要求下,也沒有發布聯合聲明。普京既沒有在領土問題妥協,又取得日本在經濟合作的讓步,顯然是外交大勝利。

其實,普京想改善日俄關係的原意,不過就是為了挽救遭西方制裁與國際油價低迷雙重打擊、江河日下的俄羅斯經濟,以及利用日俄關係的改善分裂美日同盟,讓美國無法全力對付俄國。但當選美國總統的特朗普本身就有意改善美俄關係,加上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在11月30日達成八年來的首次減產協議,致國際油價明顯反彈回升,讓俄羅斯的兩大動機已經不存在。加上普京也要着眼2018年的總統大選,內外因素相加讓俄國強硬派得勢,在領土問題上越顯強硬。

然而,日本官方此前曾營造普京可能在領土問題讓步的氣氛,造成國民高度期待,因此會談結束後的民調顯示,有54.3%的日本人對會談抱持負面觀感,安倍內閣的支持率也下跌5.9%。為此日方有分析認為,安倍政權試圖以外交彌補其在經濟的挫敗,因着日俄會談失利,必須在訪美一事取得成功。

日俄和平條約,戰後的一大步

不過,日俄領袖會談真的失利嗎?特朗普當選,是否反而壓縮日俄關係改善的空間?事實上,從安倍及普京的發言來看,日俄簽署正式「結束二戰戰爭狀態」的和平條約——而非北方四島議題本身——才是兩人這次會談重點。而雙方都正在向對方的立場接近,特別是安倍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決心。

在15日晚間的記者會上,安倍透露與普京的會談集中在和平條約。繼而在16日下午的聯合記者會上,安倍又正式宣示:「必須用我們的手,給日俄之間沒有和平條約的異常狀態畫上句號」,並指出他與普京都認識到,共同經濟活動是為了最終簽訂和平條約而邁出的重要一步。為了終結日本輿論認為,俄羅斯只想拿經濟好處的疑慮,普京在聯合記者會上也強調,日俄關係最重要的就是締結和平條約。

根據1956年《日蘇聯合宣言》,若兩國最終簽署和約,俄國必須把四島中的齒舞群島和色丹島交還日本。這兩島的面積與國後、擇捉兩個大島完全不成比例,但仍是俄國的妥協。一般外界對四島軍事重要性的理解,通常只看到國後島與擇捉島之間的「國後水道」(葉卡捷琳娜海峽),以及擇捉島與其北方的得撫島之間的「擇捉水道」(弗里海峽斯),是連接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的不凍海峽,對於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特別是潛艦部隊)進出太平洋非常重要。但大家很少注意到,即使日本僅拿回色丹與齒舞群島,由於色丹島就在國後水道外,仍然能夠對俄國構成一定程度的地理封鎖意義。

所以,本次會談對雙方來說都邁進一大步,都有妥協之處,當然無可否認,日本的妥協程度要比俄國更大,這也是安倍基於制衡中國的大戰略思維,而不得不接受的必然結果。

安倍晉三,重塑日本地緣角色

安倍是冷戰結束以來,罕見想要積極重塑日本在世界地緣政治角色的政治人物。面對當代的中國崛起在海陸雙向擴張的影響力,安倍表現出與冷戰以來,與其他日本首相極為不同的積極態度,與主動出擊的作為——包括強化美日同盟、追求日俄和解,以及在東南亞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競爭。

其中,作為日本在亞太的戰略支柱的「美日同盟」是安倍的首要重心。安倍自2012年第二次擔任首相以來,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九次正式會談;在2015年8月的終戰70週年演說更強調緊抱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明顯與中國劃清界線,同時利用奧巴馬政府的再平衡(rebalancing)戰略提升日本地位。本次安倍訪問珍珠港並與奧巴馬舉行最後一次會談時,也論及剛於12月25日進入西太平洋的中國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編隊,同時達成未來美日將加強與印度、澳洲的戰略合作,維護印度洋及太平洋的航行自由的共識。

另一方面,安倍也想要主動出擊拆掉中俄聯合的態勢。希望如果日俄之間的領土糾紛得到化解,雙方即使不能針對中國形成戰略合作,也能讓俄方在中日紛爭保持中立,牽制中國對日本的壓力。這方面對中國的潛在威脅,可能比美日同盟還要大。

從歷史來看,俄羅斯自19世紀中葉開始加強在東亞擴張以來,幾乎不曾有過與日本結盟的紀錄,但日俄之間只要接近或出現合作態勢,對中國的殺傷力,就遠遠超過日本與其他西方大國的聯合:1907至1915年之間日俄締結四次秘密協定,瓜分中國東北與內蒙古的勢力範圍,並聯合抵抗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要求;1941年的日蘇中立條約更直接切斷蘇聯對中華民國的援助,在當時蘇聯是唯一援助中國抗戰的主要大國,如非同年12月爆發珍珠港事件,中日戰爭結果實難逆料。

今日的中國已非吳下阿蒙,但日俄接近甚至合作,代表中國在冷戰結束以來,長期倚賴的戰略「大後方」出現動搖,其對中國地緣政治的影響,確實很可能比在西太平洋邊緣區對峙的美日同盟嚴重得多。

普京的可能底線

普京是前蘇聯時代以來,第一個承認1956年《日蘇聯合宣言》有效且必須予以執行的俄國領導人,2009年,時任俄國總統的梅德維潔夫(Dmitry Medvedev)也曾說,該宣言是日俄兩國解決領土問題的唯一法律根據,因此,俄國的底線或許就是簽定和約後交還兩島。

這當然抵觸了日本官方數十年來秉持的「四島返還論」,但是也將衝撞俄國內部認為「一個都不能給」的民族主義氣氛。俄國政界當不會忘記,2004年中俄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時,中國只不過從俄國手中拿回三百多平方公里微不足道的土地,普京就被政敵指責「賣國」的往事。因此,普京等領導人在提到北方四島問題的最終解決時,言必稱日蘇聯合宣言,這至少能讓他們在國內受到的指責減到最低。

而普京宣示要締結和約,除了希望以此作為誘餌,吸引日本來打破西方的經濟制裁外,也是著眼於一旦日俄之間的齟齬消失,俄國就能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立場,不需要處處遷就中國。

有趣的是,普京在訪日行前,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拿中俄關係舉例,表示兩國之所以能在多方面密切合作,就是因為已經建立了高度互信。這並不是普京第一次拿中俄關係來為日俄關係作類比,與其說是刺激日本,不如說是向安倍傳遞「必須在領土問題相互妥協,而且一定要採取對俄國有利的方式,才能改善日俄關係、締結和約」的訊息。

中國在1991年與蘇聯簽訂《中蘇國界東段協定》時根據的邊界基礎,是《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向來被中國視為俄國侵略證據的不平等條約,讓中國永遠失去對1689年《尼布楚條約》以來所喪失的「外東北」領土的主權主張。但其換來的,是雙方爾後數十年的政治互信基礎。

普京一再以中俄關係為例,等於在強調:如果日俄也想建立這樣的互信,在領土問題上必須按照中俄模式。而俄方部分高層在普京訪問前,否定北方四島存在領土爭端,也形同從旁暗示:若不願接受俄方的條件,連兩島也免談。

有鑒於此,安倍心裏很可能早已決定,要接受俄國以和平條約為基礎的條件,並且也察覺普京的意向,所以在本次會談中把重點置於和約的締結,完全不提四島的主權歸屬,只與俄方討論如何實現原島民自由訪問故里、掃墓等次要問題。同時接受俄方以經濟合作推動政治互信的建議。而他之所以下這樣的決定,除了中國因素之外,還有未來的特朗普政權的不確定性。

北方四島,涉及美日安保

特朗普當選,雖然似乎可能因為美俄關係改善,同時給予日俄關係改善助力;但俄國內部的強硬派,也可能因為期待特朗普而放棄接近日本。何況美國外交政策是否完全轉向親俄,絕非特朗普一人說了算,未來路線仍有變數。無論如何,能在美國態度出現變化前先定下日俄關係的大方針,未嘗不是好事。總是必須先跨出第一步,才有後續第二步的可能。

跨這一步前,安倍心裏應該也很清楚,19世紀以來日俄關係在歷史上,只要涉及領土問題從來都不是日本佔上風。就算1905年日俄戰爭,也只讓俄羅斯割了半個庫頁島;即便蘇聯解體時,也未能使俄國鬆動在北方四島問題的立場,這次會接受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但日本仍須抓住這次機會與俄國妥協,否則未來很可能再也沒有這種機遇。

妥協,不僅在於最終能拿幾個島回來,也包括可能需要降低與美國的戰略合作程度,並且容許俄方在千島群島周邊海域享有防禦優勢。北方四島不僅牽涉到雙方史觀、民族主義等內部情緒,也涉及倘若返還給日本後,是否適用美日安保條約的問題。即使日本最後僅拿回齒舞及色丹,只要該兩島適用美日安保,依然能對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構成相當程度的地理封鎖及威脅。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曾在2016年3月曾宣布,將於年內在千島群島部署包含反艦與反彈道飛彈在內的海岸防衛系統,此後俄國太平洋艦隊在11月22日宣稱,已於擇捉島及國後島部署反艦飛彈系統,引起日本關注,認為俄方正在加強控制四島。俄方隨後表示並非針對日本,不過針對誰其實已昭然若揭。

雖然親俄的特朗普當選,但俄國也不敢真心相信,他足以徹底改變美國的傳統反俄勢力,因此該做的還是要做。特別是太平洋艦隊並非普京在2014公布的新海洋戰略重點,艦隊更新速度比不上歐洲的另外三支艦隊,必須仰賴陸基防禦系統來增強防禦力量。

隨同普京訪日的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就說,普京在15日的會談中向安倍表達,俄羅斯認為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存在程度,與防範北韓核武的理由完全不成比例。據他轉述,在本次會談,日方開始比較能理解俄國在這方面的擔憂。或許正因如此,安倍同意普京在五月間提出的,重啟2014烏克蘭危機以來中斷的,雙邊外長與防長的「2+2會談」。然而,「理解」不等同於「接受」,如果日本同意四島不適用美日安保,必然影響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危及日本的戰略基礎。因此美日安保對四島的適用,將來很可能取代和約締結,成為日俄雙方摩擦的根源。

在亞太地緣政治中,美、中等兩大國,並不希望日俄兩國順利解決北方領土問題。但外在環境並非雙方解決該議題的關鍵;安倍與普京最重要的任務,仍是克服彼此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特別是日本。這也涉及日本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根本問題,唯有對此做出改變,日本才能成為亞太真正的地緣政治角色。

(王俊評,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博士,專長為海洋戰略、國際關係、地緣政治。著有《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