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大河不是大河,是唱「紅歌」的70年代香港

四十年前的香港,曾經泛起了什麼湧浪,讓《我的祖國》成為許多大學生的集體回憶?

龍應台2016年10月在香港大學演講。席間,作為觀眾的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稱他的啟蒙歌是《我的祖國》。龍應台問「這首歌怎麼唱」,周和台下多名聽眾立刻和應並合唱了第一段。該段錄影在網路上引起巨大迴響。在一片或理解、懷疑甚或聲討的聲音中,龍應台撰文回應:「一首歌,在不同的時空裏,撞見不同的記憶,就產生不同的情愫和意義。有時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罷了」。

在「本土」、 「港獨」激起激烈論辯的今天,網民看來給龍應台「打臉」的《我的祖國》,和周教授以及他學長們的「大河」,當然不一樣。但這首「紅色歌曲」,真的只是旋律優美,「大河只是大河」而已嗎?在四十年前的香港,在這個小小的英國殖民地上面,曾經泛起了什麼湧浪,讓《我的祖國》成為了他們的集體回憶?

「後六七」時代,香港學運的降生

在香港,七十年代被很多過來人稱為「火紅的年代」。這段歷史,始於「六七暴動」之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