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高雄拉瓦克部落迫遷調查(上):「佔用者」走後,將有座王永慶紀念公園

王永慶逝世後,台塑集團向市府陳情,盼將涵蓋拉瓦克部落的「特貿四B」劃設為紀念園區。

特約撰稿人 何欣潔 發自高雄

刊登於 2016-11-22

高雄拉瓦克部落。
高雄拉瓦克部落。

一個清朗的秋日早晨,80歲的Legean走出家門,繞着拉瓦克(Ljavek)部落緩慢散步一周,開始了她的一天。

散步返家之後,她開始打掃屋內外環境,洗衣、到大路邊曬衣,為自己煮午飯,吃藥,然後小睡一會。睡醒以後,她坐在家門口,面向馬路,拿出Sikau(排灣族傳統鉤織包)開始編織,直至黃昏。

部落的人喚她vuvu,是排灣族祖父母與孫子親暱的互相稱謂,來訪的客人如此敬稱,Legean也會笑着回應。部落各家門戶相對,一條靜巷寬窄適中,恰好容得下一套方桌小椅。拉上小椅一坐,就能與鄰居吃飯聊天,只要沒有外人闖入,四、五隻看門狗便在屋前安睡。

「我還是比較想住在這裏。」Legean說。

Legean靜好的歲月,並不在山青水藍的原鄉,而正正就在高雄市區南側的中華五路邊。但Legean的日常生活不知將會在何時終止。因為高雄市政府正在執行一項搬遷計畫,要遷走拉瓦克部落的住民。

原住民曾是台灣經濟發展基層梁柱

拉瓦克是高雄市區裏唯一的原住民部落,繁華地段上,熙來攘往的車輛多半只看見路邊有排老舊矮房,不知巷內竟別有洞天。

原住民族人在都市夾縫中求生,各有生存之道,拉瓦克部落的創意亦是多采多姿。有板模專長的,會自己動手蓋房子,拿選舉旗幟做遮雨棚,有人則乾脆拉廢棄貨櫃充作棲身之所,一住20年。

不過一走出部落,500公尺外就是捷運站和家樂福大賣場;幾個街廓以外,就是高雄市政府耗費鉅資興建的軟體園區和展覽館。

如果以拉瓦克部落為中心,2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圈,會圈到IKEA傢俱廣場、夢時代百貨公司和被總稱為「亞洲新灣區」地帶的三大建案,其中一幢宣稱要建成全台灣最高的飯店和辦公摩天大樓,直追就在一個街廓之外,全高雄最高的「85大廈」。

為什麼一個原住民部落會處在一個被規劃為CBD(市中心商務區)的區域裏?答案在高雄市,這個台灣第二大都會,第一大港口城市的地圖上。

Siyang兄弟都離鄉多年且不諳土地法規,在金崙鄉下的土地被認定為無主地,收歸國有,「當初以為賺錢就可以回家,現在才發現,原來沒有家了。」

出拉瓦克部落往西,高雄港就在散步可以到達的距離裏。港口水道對岸是加工出口區,從1966年開始,高雄加工出口區就是推升台灣「經濟奇蹟」最重要的引擎之一,支持這具引擎燃燒的,是二代,甚或三代工人的汗水、氣力和青春歲月。

Legean就是其中一員。她的故鄉在屏東瑪家,為了營生下山到高雄加工出口區工作,製造皮包零件,後來進入復興木業,替木製家具拋光磨砂,養大6個孩子。「會下山,當然是被錢逼的。為了上班,一定要習慣這邊,環境不好,也只能忍耐、再忍耐,畢竟這邊離公司很近,騎腳踏車上班也可以。」

女性勞工可以做皮件、刨光木製家具,身強力壯的男人成為板模工、司機。在1989年外籍勞工被大量引進台灣之前,進城討生活的原住民是支撐台灣經濟發展基層勞工的最重要來源。

「(拉瓦克部落)對面的國宅就是我蓋的,台北的好幾棟大樓我也蓋過,最遠曾經把磁磚運到宜蘭,讓那邊的人蓋房子。」卑南族的Siyang15歲那年就離鄉到高雄工作,曾經當過建築工人、卡車司機和電子業工人。Siyang兄弟都離鄉多年且不諳土地法規,在金崙鄉下的土地被認定為無主地,收歸國有,「當初以為賺錢就可以回家,現在才發現,原來沒有家了。」

Legean與Siyang的身影,是都市原住民的某種典型故事,且已屬於相對幸運的故事。每個離開原鄉的族人,都知道自己必須在都市裏找到一處棲身之所,若還能與族親互相照料,已是萬幸。每一個離鄉的人都非常明白:在經濟高速前進的年代裏,如果不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將會為自己或家族帶來什麼命運。

高雄拉瓦克部落。
高雄拉瓦克部落。

王永慶的工廠會讓部落「下雪」

50年後,港都高雄面臨轉型,港區周邊的土地被規劃為展覽館、軟體園區、星光水岸公園和大賣場……如果把這些規劃方案套到現在的地圖上,會發現拉瓦克部落的位置,未來將成為「王永慶紀念公園」。

王永慶實在不必再多做介紹。但這位企業家和拉瓦克部落住民的關係是什麼呢?答案很詩意,也很魔幻超現實:王永慶的工廠會讓部落「下雪」,這些天上掉下來的「雪」,是可以收集轉賣的神祕收入。

所謂「雪」,其實是化工原料「聚氯乙烯」(PVC)的粉末。原來台灣塑膠公司自50年代開始向市政府承租土地,恰好與拉瓦克部落為鄰。根據族人回憶,每當工廠排煙時,PVC細粉隨風吹進部落,亞熱帶的家門前,便開始天降大雪。「我們小孩子還以為是下雪吶!南亞(台塑集團所屬公司)排煙的時候,會這樣白白的下來。後來被抗議嘛,就往運河排,一顆一顆的,我長大才知道那個是塑膠顆粒。還會有人會撈起來回收,再賣回去,可以賺一點錢。」族人回憶,「以前車子停在門口一天,早上起來,整個坐墊都是厚厚一層白色的,要擦掉才能騎!」

這塊生產PVC粉的台塑高雄廠區,是王永慶與台塑集團視若珍寶的「起家厝」(編按:台語,指發家、發家的地方),也是全台灣最早生產PVC的廠區。

拉瓦克的長輩們記得部落開始「下雪」的那一年,就是台灣石化產業的元年。接下來的40年間,憑藉着美援的第一桶金、良好的產官關係與正確的經營策略,台塑成為資本額突破6千億、上下游產業鏈一手包辦的石化王國。

台塑起家於1953年,中華民國政府設立經濟安定委員會,任命尹仲容擔任主委兼工業委員會召集人。工業委員會是由美援資助的政府單位,是台灣戰後第一個系統性推動工業化任務的機構,與出資者美國共同決定台灣未來的工業發展方向,台塑正是其中成功的案例之一。

1954年,在誘導私人資本投資工業、協助工業增產的施政原則下,工委會與美方共同決定撥款75萬餘美元,讓全無塑膠生產經驗、但存款豐厚的嘉義商人王永慶承辦台灣的塑膠業。

1957年,台塑高雄廠開始正式生產PVC粉,雖然是以乙炔電石法生產,與後來的石化原料生產方式不同,但卻是台灣第一批自行生產的塑膠原料,也奠定後來石化業發展的基礎。

換句話說,拉瓦克的長輩們記得部落開始「下雪」的那一年,就是台灣石化產業的元年。接下來的40年間,憑藉着美援的第一桶金、良好的產官關係與正確的經營策略,台塑成為資本額突破6千億(約1439億港幣/ 186億美元/1278億人民幣)、上下游產業鏈一手包辦的石化王國,替相關產業起了政策宣示效果,也讓王永慶的生平故事進入中學課本,成為一代台灣人心目中「白手起家」的經營之神。

為設紀念園區被迫搬遷

根據媒體報導,王永慶在事業有成後,仍念念不忘這塊風水寶地,每年生日,必定帶着經營團隊與妻兒回到高雄,提醒自己毋忘創業精神。

王永慶在2008年逝世,台塑集團於2013年向政府陳情,「為利該企業發源地高雄廠區(特貿四B)內王永慶創辦人之辦公室、老樹群及周邊舊有員工辦公室與宿舍等塑膠產業珍貴歷史紀念建物能完整保存,該公司於101年(2012年)7月17日陳情將特貿四B內擬保留範圍之土地由特貿區變更為公園或文化廣場用地。」

「特貿四B」這塊地,就是包含了台塑的舊廠房,王永慶的老辦公室,和現在的拉瓦克部落。高雄市政府同意了台塑集團的請求,將這裏劃設為王永慶和台塑紀念園區。為了執行這項計畫,拉瓦克部落的居民被政府要求搬遷。

迫遷拉瓦克部落不只為了建王永慶紀念公園,更深層的動機是緩解高雄市政府財政問題。

1950年代,看着PVC粉如雪花飄下的部落孩子不會知道,自己正身處台灣工業化的起源、「經營之神」崛起的歷史現場;2000年,當王永慶衣錦還鄉,撿拾PVC粉的孩子早已步入壯年,在港口城市中揮汗工作——或者沉淪受挫;族人可能早已預見,這部落終有一天會被政府剷平,卻猜不透這片土地的結局,竟會轉而建起那「下雪老闆」的紀念公園。如果政策終究不隨族人的陳情而移轉,PVC的大雪終究是掩埋了部落,也掩埋了城市工人在體制外營造住宅的歷史身影。

當然,若公允評價台塑在台灣石化產業史上的功過,即便曾造成嚴重的工業污染與環保爭議,王永慶無疑仍值得興建一座紀念公園。但與此同時,許多族人也忍不住追問:「王永慶的遺跡可以保留,那拉瓦克有沒有可能原地居住?」甚至有青年提案,「可以改成經貿園區裏面的原住民文化廊道呀!」

高雄市原民會主委谷縱·喀勒芳安坦言,「在法規上來說,要原地保留很難。就算是要跟溪州部落一樣用以地易地,現在市中心的空地也越來越少了。」

更何況,迫遷拉瓦克部落不只為了建王永慶紀念公園,更深層的動機是緩解高雄市政府財政問題。(待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