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愛爾蘭著名小說家威廉·特雷弗去世,終年88歲

刊登於 2016-11-22

短篇小說大師William Trevor過世。
愛爾蘭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

當地時間11月21日,愛爾蘭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逝世, 終年88歲。

威廉·特雷弗一生共出版超過30部小說,是愛爾蘭最重要的當代文學家之一。他曾三次獲得惠特貝瑞圖書獎(Whitbread Book Award)、四次被提名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也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他最新一部作品是2009年出版的小說《愛與夏天》(Love and Summer),這本書也在當年獲得布克獎提名。

曾寫作《威廉·特雷弗小說研究》(William Trevor: A Study of His Fiction)的英國學者 Gregory A. Schirmer 認為沒有愛爾蘭作家達到特雷弗的寫作範圍。

他的筆下有愛爾蘭鄉下的農場、外省的鄉鎮、商業的都柏林、中產的新教徒和遺留的貴族。

英國學者 Gregory A. Schirmer

特雷弗的寫作風格常被拿來與短篇小說大師契科夫(Anton Chekhov)、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和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類比。著名英國小說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曾評論特雷弗的短篇小說集 Angels at the Ritz ,「即便不是詹姆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Dubliner)以來最好的(小說),也是最好的(短篇小說)選集之一」。(編者注:詹姆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之一)而在布克獎得主 John Banville 看來,特雷弗的文學成就被公眾被低估,「他(特雷弗)是堪比契科夫的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之一。」

如果把長篇小說比作一幅複雜精細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短篇小說就是一幅印象派繪畫。它應當是真實的迸發。它的力量在於,它略去的東西,要不是很多的話,正好和它放進去的等量。

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

1928年特雷弗出生在愛爾蘭科克郡一個信奉新教的家庭。在天主教占主導的愛爾蘭,特雷弗從小就體驗到外來者和邊緣人的視角,這種經驗也讓他在之後的創作受益匪淺。

由於愛爾蘭經濟的蕭條,在都柏林三一大学接受完大學教育後,特雷弗在1952年移居英格蘭。他曾先後靠教授藝術、製作雕像、在廣告公司工作維生。

1958年,特雷弗出版了自己第一部小說《標準行為》(A Standard of Behaviour),但沒過多久,對這部作品不滿的特雷弗便否認它與自己的關係。1960年搬到倫敦後,特雷弗創作了第二部小說《老男孩》(The Old Boys),並因為這部小說獲得了豪森登獎(Hawthornden Prize)而開始受到文學界矚目。

特雷弗從1965年開始全職寫作並長居鄉下,除了長篇小說,他也開始轉向短篇小說和戲劇創作。

1982年特雷弗曾向《紐約客》表示,「每個角色都是我非常熟知的某個人,正如我熟悉我自己……某程度上我是一個追捕者。」

布克獎得主 Roddy Doyle 認為,特雷弗的作品無論是鴻篇巨著還是短篇小說都非常出色,「每個字都重要,每句話都是自己的世界」。

聲音

這個男人和他的作品,都鮮明、優雅、令人驚訝、可信賴、精確、荒涼,常常悲傷,有時則讓人感覺有趣、震驚甚至恐懼。

布克獎得主 Roddy Doyle

作家與人是兩個根本獨立的存在體。你作為一個人的思考方式與你作為一個作家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身為作家,唯有當你真的感覺到這個東西里頭具有故事因子,你才會去用它。

威廉·特雷弗

詹姆斯·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年-1941年)是20世紀最重要的詩人和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守靈夜》(1939)。儘管喬伊斯一生大部分時光都遠離故土愛爾蘭,但早年在祖國的生活經歷卻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愛爾蘭為背景和主題。他所創作的小說大多根植於他早年在都柏林的生活,包括他的家庭、朋友、敵人、中學和大學的歲月。喬伊斯是現代主義作家中將國際化因素和鄉土化情節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一。(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衛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澎湃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