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核災地區的食品究竟該不該進口台灣?怎麼進口?台灣行政院11月12日至14日,接連三天在全台舉辦10場公聽會討論這一議題。然而,從南到北都有不少民眾質疑政府的溝通誠意,根本就是想蒙混過關。而且,多個會場發生肢體衝突,其中13日下午的台北場更演變成藍綠對決,導致討論失焦。
針對受福島核災影響的日本5縣市食品,行政院衞服部及農委會提議,擬採取兩階段開放進口政策。首先開放群馬、櫪木、茨城、千葉4縣市食品進口,由原先的「地區食品管制」改為「針對高風險食品進行管制」,並搭配逐批檢驗的方式,6個月後再比照日本國內禁止的輻射食品品項,改變檢附證明政策。但福島食品仍全面禁止。
公聽會一般應在7天前公告,政府根本是怕人民參加,算哪門子最會溝通的政府?
在立法院要求下,行政院舉辦了10場「日本食品輸台公聽會」,然而直到11月10日才公告消息,隨即就在週末三天密集召開10場公聽會,引發外界批評未按標準程序提前公告,而且公聽會名稱也涉嫌隱匿「輻射食品」等資訊。
各地公聽會現場場面十分火爆,翻桌、推擠、擲椅等戲碼紛紛上演,雲林、高雄場次更傳有不明身份黑衣人率眾入場「關切」而流會。
而13日下午在農糧署舉行的台北場,國民黨立委及雙北市議員則在會議還沒開始前,即佔領講台,反對食品輸台的群眾也布滿會場,與民進黨支持者爆發流血衝突,最終使會議無法進行。國民黨批評,民眾前往公聽會表達心聲,卻遭民進黨政府恐嚇移送法辦,民進黨也召開記者會回批,懷疑國民黨下令以暴力阻礙公聽會進行。
農委會報告指,針對高風險食品管制的開放政策,是比照歐美韓等國作法,而且目前世界各國中只剩台灣及中國還禁止核災縣市全部食品,過於嚴格。但也有意見指,歐美進口日本食品相對少,管理上能較為寬鬆,而進口食品食品數量大的中、韓則採取較嚴謹的有條件開放,台灣身為佔日本食品出口額13%的國家,理應更嚴謹。
此外,政府抽查及檢驗的能力也遭受質疑。據了解,目前衞福部打算增加邊境查驗人力,以應付後續龐大的日本食品檢驗工作,但外界懷疑是否夠用。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並指出,查驗這些風險食品還會排擠其他例行性檢查,且倘若真正抓到違法品項,在尚未與日本達成司法互助協議前,日本政府若不願意配合,台灣人民也無可奈何。她認為,目前台灣在監督及管理輻射食品上仍力有未逮,不認為台灣已經做好準備。
福島食品長期以來在台灣遭到誤解,世界各國發展出制度方法來確保安全,開放福島食品進口,我們卻很遺憾地看到這個問題變成藍綠互噴口水的相罵本。
然而,面對政府倉促舉辦公聽會,台灣擁核及反核團體難得口徑一致,炮轟政府無溝通誠意、朝野對抗只讓議題失焦。擁核網絡社團「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便表示,從科學理性的觀點來看,福島食品安全無虞,但政府推出3天10場公聽會,作法堪比「土豪強娶民女」,當然會遭受強烈反對,其聲明也同時呼籲國民黨,不要為反對而反對,拿政敵過去散布的謠言打擊政敵。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也認為,民進黨已嚴重理虧跟違法,國民黨卻在幫倒忙,使討論完全失焦。
聲音
日本、台灣對於輻射檢驗是全世界最嚴,光是照一次X光檢查的輻射量,等同喝符合輻射標準的開水5萬天,這麼低的劑量即便終生食用都不會有健康危害...政府應以最簡易、讓民眾看得懂的方式清楚標示產地,吃與不吃就是民眾選擇的權利。
現在對於政策開放的相關風險評估、我國邊境管制的執行總能量及成效,還有日本污染處理及環境監測的數據,這些資料通通沒有,10號忽然宣布開公聽會,而且說開就開,究竟要如何收集民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