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2016美國大選

美國大選是場什麼戲?

中國官媒對美國大選描述最多的詞,竟然是「戲」。只是對「戲」的批評,很難搜腸刮肚再創新詞。

特約撰稿人 王一葦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11-09

#2016美國大選#美國

編者按:美國大選進入最後角逐。正如希拉莉和特朗普兩名候選人不可避免在演講中提到中國一樣;每四年的美國大選,也是中國大陸公眾生活中的熱門話題。從官方媒體到論壇微博,到處是候選人與選舉關鍵詞。而由於信息不暢或扭曲,以及觀念異同,觀察中國大陸輿論對美國大選的態度,頗耐人尋味。

端傳媒陸續推出「美國大選在中國語像分析」系列文章。通過對官方媒體及民間輿論中關鍵詞及數據的解析,透視歷年來大陸輿論中的美國總統選舉。我們選擇了中國普通公眾表達公共意見最頻繁的新浪微博與代表中國官方語態的《人民日報》作為觀察對象,相關數據不包括本次選舉,而是過往歷年。

題圖
《人民日報》與美國大選。

《人民日報》對美國大選的報導,有些詞隨時間變化銷聲匿跡,如「帝國主義」、「壟斷資本」等。有些詞則持續存在,在演化中迎來一個又一個高峰。其中,最有趣的一個詞,莫過於「戲」。

「戲」字在《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導中出現頻率。
「戲」字在《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導中出現頻率。

幾乎每隔20年,語詞「戲」就達到一個出現高峰。儘管與文章數目相比,其「高峰」的實際頻率並不高。但描述性詞彙在新聞中出現本是大忌,「戲」字出現頻頻,的確值得關注。

六十年代,中蘇關係雖然在走下坡路,但引用列寧的話批評美國大選尚未過時。1960年甘迺迪和尼克遜的競選,一篇分析文章引用列寧1912年發表在《真理報》上的文章,稱選舉是 「兩個資產階級政黨利用它們之間的虛張聲勢的毫無內容的決鬥來欺騙人民,轉移人民對切身利益的注意」,因而是「欺騙人民的把戲」。

另一篇文章中,美國大選被稱為「億萬富翁的遊戲」,佐證就是列寧1919年的演講《論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的資本權力和一小撮百萬富翁對全社會的統治表現得象美國那樣蠻橫。」

選舉既然是戲台子,競選者自然是」戲子」——管你是共和還是民主,都一視同仁。競選者彷彿小丑,在嘈雜的大舞台上聲嘶力竭。1960年的《人民日報》相關文章中,「叫嚷」出現15次,「鼓吹」出現19次,「叫囂」出現7次。

1960年大選,當甘迺迪在競選綱領中「叫嚷必須恢復美國『實力』」時,尼克遜則「露骨地叫囂美國要直接以武力侵佔金門馬祖。」上屆總統艾森豪威爾在相關評論文章中也時時中槍,他被指責在執政時「玩弄假和平的把戲」。其在政時提出的「艾森豪威爾主義」和施行的「新中東政策」,是美國遏制社會主義陣營向中東發展的重要綱領。

這一時期,美國政客的「醜劇」、「醜態」是《人民日報》樂此不疲報導的內容。但這兩個與「戲」相關,而又充滿負面和諷刺意味的詞,與「帝國主義」等詞一樣,在70年代後就銷聲匿跡,逐漸被相對中性的「醜聞」所替代。

「醜」系列在《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導中出現頻率。
「醜」系列在《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導中出現頻率。

八十年代,中美已建交數年,《人民日報》的大選文章不再猛烈攻擊選舉綱領中的外交政策,關於政治制度的批評也達到歷史低點。為數不多的「黑點」,集中在競選的「宂長」和「耗費」上。

1980年大選的一篇早期報導中,作者將美國大與中國的舊戲作類比,稱其是場「馬拉鬆戲」。報導引用「美國同行」記者的話,稱大選「宂長,煩瑣,有時甚至膩味。」此外,1980年另一篇文章稱,美國總統選舉歷來是花錢的「把戲」,不僅耗費驚人,而且一屆屆費用猛增。

對於這樣的選舉,民眾反應如何?歷年來,「不安」和「不滿」是美國選民在《人民日報》上出場時的常見狀態。其他的群眾反響,從「唾棄」、「痛絕」,到「人心思變」(1980年出現3次),更有甚者,已進化到「冷漠」和「失望」了。

「不」系列在《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導中出現頻率。
「不」系列在《人民日報》美國大選報導中出現頻率。

進入新世紀,美國大選在《人民日報》上的報導基本脱離了偏見深重的形容詞和描述,但行文邏輯上難脱慣性。「金錢遊戲」的說法仍時有提及。2000年大選,就有《競選乎?競錢乎?——美國大選一瞥》和《金錢與大選》兩篇文章涉及此點,舉出共和黨候選人、億萬富翁福布斯退選的例子,說明「金錢左右選舉」,稱美國「標榜為『民主』政治象徵的大選,在金錢面前已黯然失色」。文章同時批評美國競選資金改革的口號,稱「兩黨鬥爭又有好戲可看,只是競選資金改革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直指改革許諾淪為大選政治工具。

此外,兩黨之爭也被稱為「蹺蹺板遊戲」,除了拉鋸戰的意思,似乎還暗指其原地踏步。2000年10月一篇《首場舌戰難分伯仲》,從電視辯論的角度看美國大選,將兩黨的辯論策略稱為「玩期望值遊戲」,嘲諷黨派通過操縱民眾期望值來提升自身形象。

對華關係,也是新時期的「黑點」之一。2000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共和黨競選人小布殊批評克林頓對華「軟弱」,而8年前,克林頓也曾以相同理由批評前總統老布殊,文章評論道,「主客易位,套路同出一轍,戲中角色又有如此微妙之關係,令人不禁啞然失笑」。

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已是如火如荼,《人民日報》最新的報導中, 也不乏這樣的標題:《形式翻新改不了美國「錢主政治」》、《美國青年人患上 「政治冷漠症」》。似乎美國大選在多年敲鑼打鼓的「作戲」之後,已味如雞肋——然而再怎麼無味,大概還是要繼續嚼下去,難的是如何搜腸刮肚地想些新詞,來「花式吊打」之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