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丁丁:中國海外強力行動,高調之下的隱憂

以現有的制度、價值體系和實力,中國海外強力行動能給世界和中國帶來什麼,值得深思。

刊登於 2016-11-03

#中國軍事

2016年10月4日,南蘇丹朱巴,中國維和部隊士兵進行巡邏。
2016年10月4日,南蘇丹朱巴,中國維和部隊士兵進行巡邏。

前段時間,中國熱映電影《湄公河行動》。電影以2011年金三角中國船員遇襲案之後的跨國追捕行動為原型,描繪了一副「中國海外特戰」的場面。電影一面令很多軍迷汗顏,一面又催生更多信誓旦旦的「中國海外戰績」。

現實中,中國國防部剛剛指責某境外NGO「惡意炒作」中國維和部隊「棄營逃跑」事件。對外開放加全球化大潮,中國的國際野心、海外利益與有形資產及其風險同步猛漲,除了傳統政治、外交、經濟和文化手段,中國迫切需要、也逐漸不再避諱海外行動能力的加強。

那麼,這些新的手段和動作能為中國帶來什麼?

為蘇丹遇襲事件辯護,暴露了什麼?

中國海外強力行動大致包括海外安保、撤僑/救援、維和、秘密行動和武裝衝突幾類。這些行動中,最為高調的當然是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從1990年開始,中國一改對維和長期的消極和批判態度,積極推行「維和外交」,26年來已派出3.3萬多人次。至今,中國的維和部隊仍以2500人的規模,居五大常任理事國之首。今後3年,中國還將承擔所有會員國中第二大維和攤款份額。到2016年9月,又將有8000人的常備維和部隊隨時待命。

有行動就會有傷亡,截止2016年7月,中國維和人員已經犧牲16人。

而前些時候,總部位於華盛頓的非政府組織「衝突中的平民中心」(Civic)對7月聯合國南蘇丹特派團(聯南蘇團)營地遇襲事件的實地調研報告,在中國掀起軒然大波。報告說了什麼?中國的辯護又能說明什麼情況?

原來,該報告中提到,「中國維和步兵營在遇襲後一度放棄位於難民營的崗位,向聯南蘇團主營區『逃跑』」。中國軍方發言人則直接稱這「純屬惡意炒作」,獨家採訪該發言人的《環球時報》更用了「美國誣告」的措辭。

正對大加整肅NGO的中方顯然不會承認NGO完全有權監督國際維和行動。而在調查結果公布前,中國發言人也開始了全方位的辯護,不料在其中,更多的缺陷也暴露無餘。

中國承認:聯南蘇團主營區附近1號難民營的安全防衞是中國維和部隊「任務之一」。中國官兵雖然的確堅守了主營區崗位,但中方的描述令人疑惑:「有部分武裝分子潛入1號難民營,中國維和步兵營派出官兵進入難民營搜尋武裝分子」、「交戰雙方的一些坦克、士兵從中國維和步兵營防區通過」……

從上述描述看,中國部隊的確既沒有能力,事實上也沒有對難民營設防。事發後的所謂「封控」也並不有力。因而,即使Civic報告有出入,其對中國部隊「無法給衝突中的平民提供保護」的指責,也並非空穴來風。

而對「不願救助在危險中的人道主義援助人員」的指責,中國辯稱指揮部已將這一任務交給其他國家維和部隊,但這與中方報道中自稱「7月8日晚聯南蘇團聯合應對指揮中心成立時,中國維和營長就擔任總指揮,統一指揮中國、尼泊爾和埃塞俄比亞三國步兵營及聯合國警察」的事實衝突。

如果說因為「未遭遇直接進攻和現實危險不得使用武力」的維和交戰規則,中國部隊一度只能對武裝分子加以「驅離」,還可以理解。但在裝甲車被直接命中、傷亡慘重後仍然堅持「警告性還擊,及時驅離」,就匪夷所思了。甚至在辯解時,中方還要認定對方是「誤擊」,下令「不要先開火,對着他們顯示立場就行了,引導他們出去」。

對這樣的表現,面對上百名難民、聯合國人員和救援組織代表的證詞,官方媒體僅僅想用英美兩國維和人員很少,英、德、瑞典維和警察也有臨陣脱逃現象加以辯解,豈不可笑?其實,在2016年9月8日的倫敦維和部長級會議上,中國防長常萬全強調「重視當事國主導權,明確當事國政府或衝突方對保護平民的首要責任,慎處強勢維和問題」,也暴露了中國在維和理念上的背後原因:中國想以大規模參與維和,排斥和否定近幾十年美國/北約武力干預戰亂國家局勢的模式。

即使沒有外國NGO的指責,中國維和部隊的表現也漏洞百出:營外開戰後,中國部隊進入一級戰備,才「分發武器彈藥、啟封重武器」;事前不構築防衞工事;已有32發炮彈落入營區,又不允許直接消滅對方,步兵仍密集困守裝甲車內,飲水和給養也保障不力;對敵情的掌握只能達到「1點鐘方向重機槍一直在打」的水平,指揮員與外籍軍官交談還是山東話;網上軍迷們紛紛考證出垂直命中裝甲車的是炮彈,官媒鼓吹「英雄部隊英雄輩出」的文章還聲稱來襲的是火箭彈,並出現某連長「全然不顧頭頂呼嘯的子彈,戰友拉了半天才讓他俯下身子」的事蹟;Civic報告也提到,營區診所無血漿無外科醫生,但因責權不明,後來傷重不治的兩名中國士兵15小時後才送到醫院。

此前5月31日,駐馬里中國維和部隊營地遭汽車炸彈襲擊造成傷亡,其後官方也一樣,拼命強調這次炸彈的威力巨大,「連坦克都無法倖免」,卻始終不討論防護措施是否充分,更不觸及是否有大意之責。相反,又有報道將某工程兵被炮彈震碎平地机駕駛室玻璃,仍堅持推平最後一個彈坑才下車隱蔽的愚勇,拔高成「軍人只有衝鋒的權力」

自我陶醉的秘密行動

秘密行動,專指除蒐集情報之外的抓捕(綁架)、暗殺、破壞甚至捲入境外戰事的直接行動,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中央情報局行動處的職責。這些行動在中國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國內宣傳長期將其列為西方罪惡非法行徑和美國霸權表現,近幾十年中國有關部門卻因高層的海外成就渴望,而在理論和輿論上暗中為其正名。但接下來,幾乎到了只要國家利益所需,便可為所欲為。即使覺得不妥,也要以「美國先亂來,中國有何不可」的叢林法則自辯。

其實,美國的海外秘密行動初期藉助雄厚的政治資源,近年強調充分的法律和道義支撐,絕非為所欲為,更非無所不能。美國此類行動長期受到國會和輿論的苛刻監督,「豬灣事件」、「伊朗門事件」等醜聞,都令行政當局付出政治代價。前蘇聯冷戰時期的行動则要放肆得多,但前提也是要能保證國家脱責。

中國青年腦中「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式的海外特種行動,往往基於有限的現實背景:扶植亞洲中小國家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輸出革命);華人武裝割據制約某國政府謀取戰略利益,等等。

由於這些想象背景得不到任何官方證實,從而為近年的民間意淫留下豐富空間,其頂峰就是10月大陸上映的電影《湄公河行動》。

從2008年起,湄公河流域就有16名中國人被殺,6人重傷,船員向中國報案28起,但直到2011年夏13名中國船員被殺的消息經網絡迅速擴散引發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才刺激最高領導人批示此案非辦不可,非快辦不可,並有了外交部向三國緊急交涉和公安部興師動眾的境外行動。

5年之後,以此為題材的電影問世,雖然具體事件的熱度已過,但此時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卻如火如荼:這次行動中,中國警方其實循規蹈矩地依靠國際合作機制,當地軍警連武器也不允許他們攜帶。但很多公眾根本不關心這點,反而僅僅因為片中有大陸電影少有的殺人、刑訊逼供等大尺度暴力場面,就對該片大加追捧。即使對該片大為不滿者,也多針對其將中國警察誇大成戰場超人和武器裝備的外行,完全認同這次行動在政治、外交上的完美。

愛國人士過於飢渴,以「糯康需要抓活的」為由,宣稱此案難度堪比美軍擊斃本·拉登,這方面已不需多加指出,而所有這些人更注意不到的是,從境外抓捕曾在境外對中國人犯罪的外國人,雖然符合中國刑法關於「保護管轄權」的規定,但實踐中仍是中國首例,並有明顯的「欽犯」色彩。此案專案組也承認,,這種方式很難成為範例,更多是震懾和傳遞信息的價值。

但假如說「世界上只有美國幹過這事兒」,就暴露了國際公法知識的欠缺。所謂「境外執法」的說法,也於法理上極不準確。更不用說而整個案件的定罪,完全基於嫌疑人口供;專案組在緬甸撣邦第四特區抓獲第一個線索並突圍押解回國審訊,也利用了緬北分裂造成的「灰色地帶」,至少理論上侵犯了緬甸主權。被大陸媒體津津樂道的「專案組有人提議用無人機運載20公斤炸藥斬首罪犯」的火爆橋段,也絕不是因為要「抓活的」才被否決。要知道,美國中情局的無人機反恐,也以當事國外交同意為前提,還要解決大量法律難題。至於專案組因擔心在境外使用普通手機暴露身份而專門組織科研攻關,利用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就更是裝備部門的自我炒作。

中國海外行動的隱憂

為謀求大國地位,中國近年在海外軟硬並舉,「軟實力」如經濟援助、百億「大外宣」、「一帶一路」,「硬氣」舉動包括了海外護航、防空識別區、南海造島、反抵近偵察、聯合軍演、謀求海外軍事基地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抓捕外逃貪官的)「獵狐」行動、紅頂黑客竊密/圍攻美國網站試探之類。在很多公眾甚至決策者眼中,不用說「中美必有一戰」,就已經可以通過海外強力行動,充分攪亂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塑造中國必將取而代之的態勢,這已成為強國復興的不二法門。

在狂熱民族主義情緒衝擊下,就是所謂「自由派」,一聽說是「純粹的」國家利益,也或多或少支持更強硬行動,但幾乎所有人都聚焦於如何行動,而忽略其中的根本問題。

首先,很多人認同政府這種行動神秘化、不受國內監督,無視國際規則。除了官方支持的影視作品,民間杜撰了大量驚心動魄的中國軍警海外戰績。一面罵美國霸權主義,一面盼中國早日霸權的雙重標準,不少國人深信不疑。上述電影中,中國警察用割靜脈和直升機吊掛對毒販逼供。而前不久大陸公安將從境外引渡的台灣籍電信詐騙嫌疑人直接押回大陸,近年來大陸特工在美國偵察外逃腐敗高官時不尊重美國法律,這些現象極少有人覺得不妥。

不止是法治意識的嚴重倒退,藉助粗暴的輿論控制和引導,大陸社會不光在輿論上,甚至在決策層自我認知中也已認為「中國政府對外從來沒犯過錯,也永遠不會犯錯;政府自稱的國家利益從來都是合理的,而任何對手的利益則從來不合理;中國『有關部門』從來沒有做不到的時候」。

不受監督所能帶來的粗放和草率,僅以最近發布的中國外援白皮書就可見一斑。錢到底給了誰、何種性質、貸款是否收回、用到了哪裏、產生了什麼影響、有多少費力不討好,一概不提,僅有援助166個國家和組織,派遣60多萬人,7次免債等寥寥數語,就將60餘年近4000億人民幣報了帳,而日本援外白皮書厚達280頁。

其次,中國海外行動,很大程度上出於國內政治利益,有關的理論和價值體系混亂。比如抵擋西方制度影響的「不干涉內政」原則,與中國影響海外當地局勢的需要相矛盾;熱衷海外基地,也創新出經濟先行的策略,最終目標卻仍對西方曾經佔有海外領地念念不忘,完全不解其中的難度;以緬甸為代表,對冷戰遺產念念不忘,卻對新形勢束手無策;既想利用網絡時代發展經濟甚至竊取秘密,又企圖將互聯網時代倒退回閉關鎖國和封建割據;在核/常規軍控、戰略互信、避免衝突等領域也都對現行規則格格不入,卻只圖攪局美國,無心建設……

這些觀念衝突僅舉幾例:沙特空襲也門胡塞武裝時誤炸平民,其最大武器供應國英國立刻面臨壓力,而中國產皮卡正取代豐田,成為中東北非戰亂最流行武器,卻被中國國內視為重大成就;視參與非洲維和為給世界帶來和平的偉業,中國女性與黑人通婚在國內仍可能遭遇謾罵。

近年,一場中西方「涼戰」已然揭幕,中國在國際上空前孤立,但若真要四面出擊,卻仍經驗奇缺。以現有的制度、價值體系和實力,中國海外強力行動能給世界和中國帶來什麼,值得深思。

(丁丁,中國政治學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