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孔誥烽:中國天朝與美國霸權對碰下的東南亞

在天朝復辟的恐懼中,東南亞不少政治領袖,開始覺得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危害他們國家自主的最大威脅。

刊登於 2016-10-11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泰國總理巴育。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泰國總理巴育。

原定前往泰國一個學運活動演講的黃之鋒被拒入境,據報泰國當局承認這是應中方要求,但港府說是翻譯問題,泰方並無承認。但如果不是中方施壓,泰國為什麼會禁止黃進境呢?是擔心黃之鋒有能力鼓動泰國民眾上街反政府嗎?有人說這可能是泰國當局主動討好北京但做過了頭。但若中方沒有要求泰國禁止黃入境而泰方自己禁止,中國反而會覺得被陷於不義,而泰國在東盟和在國際社會上,也要背負屈服於中國壓力的污名,誰會這樣笨? 泰國之前也發生過桂敏海據稱在當地被抓到中國,以及泰國政府頂著國際社會的強力批評,將一百多名逃到該國尋求政治庇護的維吾爾人遣返中國的事件。去年四面佛遊客區被恐襲,不少人便懷疑與此事有關。泰國受到某種中方壓力,因而在處理入境的不受中方歡迎人物時,做出某種配合,基本可以肯定。

東南亞國家的中國壓力

當然,泰國不是唯一在這方面配合中國的國家。去年黃之鋒前往馬來西亞參加一個六四紀念活動,也被拒入境。當時已經有論者懷疑馬來西亞政府可能受到中方壓力。

除了這些例子外,東南亞國家近年還在很多其他方面受到中方壓力。例如新加坡一直參與東盟國家商討解決南海爭議,亦表示歡迎海牙仲裁法庭的南海判決。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故此在今年8月的一個中國—東盟會議上,當面警告新加坡不要好管閒事。後來中共《環球時報》攻擊新加坡在南海問題上跟著美日走,新國駐華大使即在網站回擊,結果引起一輪隔空論戰。去年菲律賓在南海問題與中國吵得最兇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甚至警告「中國不會欺負小國,但小國也不能無休止地無理取鬧」。

去年馬來西亞發生針對華人的暴力事件和示威集會,中國駐馬大使便表示中國是華人的娘家,並強調中國不會對針對華人的行動坐視不理,在馬國引起頗大爭議。馬國政客和媒體紛紛指責中國干預馬來西亞內政,竟把馬國內部的族群問題當作中國的事來管。馬來西亞政府,更為此傳召中國大使質問。在1960年代東南亞各國紛紛非殖化之後,華人的效忠一直都是極敏感的問題。當年不少印尼、馬來西亞華人都嚮往社會主義中國,甚至接受中國資助在當地從事反政府活動,因此被當地反共政府和非華人多數族群認為是中共臥底,受到嚴重迫害甚至屠殺。東南亞不少華人,因此也不滿中國以「華人娘家」自居的言論,認為這只會令他們的處境更危險。

最近的這些發展,令人疑惑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與東南亞國家交往時,到底是根據現代主權國家的平等原則,抑或是古代中華天朝與藩屬小國交往的主從原則。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便要先理解古代中華帝國與周邊國家的朝貢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和這個朝貢關係怎樣演化成近代的主權國關係和冷戰、後冷戰政治。

中華中心朝貢體系的時代

在19世紀之前,中國在東亞獨大,建立起被日本漢學大老濱下武志稱為朝貢貿易體系的國際秩序。朝貢國帶貢品進入中國,中國朝廷會回贈更貴重的禮品。進貢團的隨行商人也會乘機與中國進行貿易。在這個朝貢貿易體系之中,中國朝廷常常介入進貢國的內政,確保藩屬都由效忠自己的家族當政。如果中原支持的王族受到挑戰,中國往往會出兵相助。

例如在1770年代,廣南(南越)西山阮氏三兄弟發動農民起義,推翻了向清朝進貢的黎氏王朝。阮氏新政權驅趕境內漢族商人、以越南語取代中文成官方語言、分配田地給無地農民,更停止輸貢去清帝國。乾隆在1788年出兵攻越,輔助黎氏復位。雖然阮氏王朝成功抵擋清軍,清廷幫助黎朝復位失敗,但持久的軍事壓力,卻迫使阮氏政權向清帝稱臣。阮王在1790年親自到北京進貢並慶祝乾隆80大壽,乾隆於是冊封阮氏為新安南國王。

若中原朝廷的敵人逃到藩屬國,朝廷也定必窮追猛打,逼令藩屬國交人。例如在明清之際、南明政權被清軍消滅之後,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在1659年帶著餘部逃入緬甸,成為緬王客人。清廷派遣吳三桂領兵向緬甸進軍,威脅緬王交人。大軍壓境,緬王便屠殺姦辱隨永曆帝入緬的官兵皇室,然後將永曆帝遣返雲南。永曆帝落在吳三桂手上之後,便隨即被絞死。

但這個朝貢體系,並非一成不變。自明末開始,部分藩屬國便開始挑戰中華帝國的中心地位,甚至嘗試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小朝貢體系,時與中國頻生衝突。1590年代,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將軍出兵朝鮮,企圖以朝鮮為據點進攻明帝國。當時明朝雖已衰落,卻仍能夠出兵朝鮮,擊退豐臣秀吉。這次中日戰爭之後,德川家康在1600年代於江戶(今日東京)建立全國政權,並在1630年代開始鎖國,制止白銀流失到中國,並拒中國製品於門外,輔助日本手工業發展。日本自此不再進貢中國,同時接受琉球王國納貢,建立一個小型朝貢體系,成為最早脫離天朝的亞洲國家。

從天朝崩潰到美國霸權

日本退出中華朝貢體系後,天朝也開始在東南亞遇到挑戰。17世紀初,在東南亞日益強大的廣南(南越)開始接受柬埔寨納貢。同時暹羅(泰國)也視柬埔寨為藩屬,也接受柬埔寨納貢。根據清初《海國聞見錄》記載:「柬埔寨雖另自一國,介在廣、暹二國之間。東貢廣南、西貢暹羅,稍有不遜,水陸各得並進而征之。」柬國因此成為越、泰爭奪地盤的磨心。中國對湄公河下游地區的政局失去控制,也只能隻眼開隻眼閉。

19世紀中葉之後,清帝國開始瓦解,東南亞藩屬國逐一成為英國或法國的殖民地或勢力範圍。19世紀末日本成功完成工業化,即吞併琉球王國,將這個同時向清廷和日本朝貢的藩屬國改組為由東京直接管治的沖繩縣。日本跟着殖民台灣、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不斷西進南進,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新秩序,企圖取代分崩離析的中華中心朝貢貿易體系。

這個「大東亞共榮圈」最後在二戰中灰飛湮滅。中共建國後,美國即繼承了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海洋版圖,將海洋東亞改造成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圍堵中國共產主義的前沿。日本、東亞四小龍、東南亞各國的親美右翼政權,都在華府支持下大力鎮壓國內左翼力量。這些國家以對華府的政治忠誠,換取美國的經濟與軍事緩助。它們與美國霸權的關係,便有如過往朝貢體系中藩屬與天朝的關係。

在美國霸權下,東南亞諸國當然無法享有絕對主權。故此,東南亞美國盟國內的反對派,多以反美的姿態出現,以擺脫美國宰制、要求美軍撤出為綱領。1990年代開始,中國經濟崛起,在政治與軍事上慢慢發展出能在東亞區域內與美國爭霸的實力與自信心。東亞各國,即以強化與中國的關係來平衡美國的影響,企圖在兩個強權之間尋找平衡,將自身的自主空間最大化。

美國霸權轉弱 中國天朝復辟

2001年美國911後,華府忙於征戰阿富汗和伊拉克,無暇顧及亞洲局勢,因此半情願地將維持東亞穩定的工作交給中國。美國在亞洲勢力減弱,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繼續崛起,中國便逐漸成為亞洲地區的唯一強權。中國國內的知識分子,也開始提出要復興「天下體系」、「中華王道」等論述。同時中國在與鄰國交往時,霸氣越來越盛。國際社會懷疑中國要復辟中華朝貢體系,十分自然。

在天朝復辟的恐懼中,東南亞不少政治領袖,開始覺得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危害他們國家自主的最大威脅。一些在東南亞一直反對「美帝國主義」的反對派,開始轉向反對中國。當中最著名的例子,要數多年領導反對美軍基地運動的菲律賓著名學者和前國會議員 Walden Bello。這位在發展中國家左翼圈子無人不識的反美鬥士,在2010至2015年,便多次以其民選國會議員的身份,高調將中國在南海的活動批評為侵略行為。他在國會提出將「南中國海」正式改稱「西菲律賓海」的提案,更曾登陸菲國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海島宣示主權

同時,在1988年鎮壓民主運動之後一面倒倒向中國的緬甸軍政府,也在最近五年開始擔心緬甸正在變成中國附庸國。緬甸的軍事獨裁集團近年啟動民主改革、開放讓西方資本進入,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藉此與美國修好,平衡中國影響力。雖然泰國現在仍是美國的軍事盟友,但泰國乃是區內與中國關係比較好的國家。中國最希望從中泰關係獲得的,並非禁止異議人士入境,而是泰國讓中資在泰南開拓運河,繞過美國控制的馬六甲海峽,打開貫穿南海與印度洋的新航路。這條運河現在十劃未有一撇,但將會是未來中美泰三方角力的一個關節眼。

東南亞各國,現在都十分小心地在中國與美國之間搖擺,企圖讓兩國成為區內霸主的野心相互平衡,將本國的自主利益最大化。東南亞諸國,能否在兩強競爭之中左右逢源,能否避免本國政治在強權衝突中走向不穩,將是左右這些國家發展前景的最大因素。

(孔誥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偉森費特政治經濟學副教授)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