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土俄恢復能源與貿易合作,盼關係正常化以對抗西方孤立

刊登於 2016-10-11

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10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會見到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雙方就能源、貿易、旅遊業合作,以及軍事、情報溝通等達成多項共識。

10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於伊斯坦堡(Istanbul)與來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雙方就能源、貿易、旅遊業往來等達成協議或共識,其中包括俄羅斯在黑海建造天然氣管道通往土耳其的協議。此外,就敘利亞局勢,支持敘利亞政府軍的俄羅斯及支持反政府武裝組織的土耳其,亦達成共識,同意將對敘利亞阿勒頗(Allepo)提供援助,並持續商討加強軍事合作的可能。

今天我與普京總統就俄羅斯與土耳其關係討論了整天。...我非常有信心,土俄兩國關係的正常化會快速地持續進行。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此次普京出席在伊斯坦堡舉行的世界能源大會,是2015年11月土耳其軍方擊落俄軍戰機後首次對訪土耳其。在「戰機事件」後,俄土兩國一度交惡,俄方更對土耳其實施多項制裁,原先計劃的多項天然氣管道、核電廠基建合作項目也因此中斷,直到埃爾多安於今年6月向俄方道歉,並於8月訪問聖彼得堡後,雙方關係才逐漸回暖。

而10日簽訂協議的 TurkStream 管道計劃,早在2014年已由普京提出,管道將埋設於黑海海底,一路通往土耳其及希臘邊界。對俄羅斯而言,這條管道可以取代現有經由東歐國家的路線,中斷對鄰近國家如烏克蘭的天然氣供給,同時又不會影響對西邊國家如義大利、奧地利的供氣生意,將能強化俄羅斯在歐洲天然氣市場的地位。

埃爾多安和普京也討論到恢復先前的貿易、旅遊等往來,並同意致力於使兩國的關係全面正常化。普京表示,將對土耳其提供優惠的天然氣價格,並解除對於土耳其部分食物產品的禁令。此外,埃爾多安也表示,在2013年由俄羅斯核電公司 Rosatom 投得的土耳其阿克庫由核電廠(Akkuyu Nuclear Power Plant)興建計劃也會加速進行;該廠落成後,將成為土耳其國內首座核電廠。

對於必須作出實際行動向阿勒頗提供人道救援,我們擁有相同的立場。唯一的議題是,要如何確保救援物資安全送達。

俄羅斯總統普京

埃爾多安和普京在10日的會談中也談及敘利亞內戰局勢。就相關議題,雙方過去存在重大分歧,俄羅斯自去年10月持續協助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 )發動空襲,聲稱打擊恐怖組織,但被指實際上針對敘國反政府武裝;相反,土耳其則聯同美國等西方國家站在反政府武裝一方,希望阿薩德下台以便敘利亞啟動政治過渡進程。

埃爾多安亦坦承,敘利亞議題「非常敏感」,但強調他與普京皆同意必須對受戰火重創的敘利亞北部省市阿勒頗提供人道救援;普京則指出,目前唯一的問題是要確保人道救援能安全送達。另外,普京表示俄土已經同意加強軍事及情報溝通;埃爾多安更指,兩國可能將聯手打擊「伊斯蘭國」(IS)等活躍於敘利亞的恐怖組織。

有分析就指,相較於恢復貿易、能源等合作,土俄兩國要解決在敘利亞局勢上的立場分歧,更為麻煩。但亦有評論指,土俄尋求關係回暖,主要原因在於各自的經濟皆面臨挑戰,同時俄羅斯因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土耳其因今年7月平定軍事政變並隨後展開肅清,以及兩國均存在的人權、新聞自由等問題,而遭遇美國等西方國家批評甚至制裁。

紐約時報便指出,兩國是希望藉由彼此關係回暖,而向國內與國際發出訊息——兩國在政治上未被孤立,並且仍然扮演着解決敘利亞局勢的關鍵角色。

BBC 外交議題分析員 Jonathan Marcus 則形容,土俄在「戰機事件」發生未夠一年便已重新修好,是急速逆向的發展,但觀乎兩國本身利益,尤其土耳其平定政變後與美國交惡、及其在敘利亞局勢中的軍事利益改變,土耳其和俄羅斯意外地加強合作,還是有其特定邏輯的。不過,Marcus 也指出,土耳其位處北約(NATO)的東方戰略前線,仍然是該組織的關鍵成員國,土耳其和俄羅斯的軍事、情報合作能深化到怎樣的程度,將是個有趣的問題。

聲音

普京大可以派一位部長參加伊斯坦堡的能源會議。(普京親自出席)意味着他想要跟埃爾多安面對面討論區域問題。在俄羅斯與美國現在的緊張關係下,這變得特別重要。

俄羅斯戰略研究學院亞洲與東亞中心所長 Anna V. Glazova

北約

全稱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一個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1949年3月18日,美國、英國及法國公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於同年4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後正式成立。為與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成員相抗衡。及至蘇聯解體,華沙條約組織宣告解散,北約就成為一個地區性防衛協作組織。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長、國防部長組成。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最新成員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於2009年4月加入,至此北約總共有跨域歐洲和北美的28個國家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員國國防開支占該國GDP的2%左右。公約第5條規定成員國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確認,其他成員國將作出即時反應。該條款被理解為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戰,並不再次需要各國政府的參戰授權。但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北約曾協助反海盜行動(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聯合國要求下打擊亞丁灣、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盜,並在2011年根據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將利比亞上空設為禁飛區。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路透社BBC紐約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