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富‧承傳

專訪陳智思:用創新思維傳承家族企業 在新世代中突圍

生於商界大家族,陳智思年輕時以為永遠有一檔生意等他做,後來才發現市場急遽變化,他不能只是防守,而要不斷「突破框框」。

特約撰稿人 林牧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10-10

#財富‧承傳

剛踏入半百的陳智思,不走尋常路,做人是,經商亦是。

18歲剛入大學,患上令血管收縮的罕見病,機能減退,隨時踏入鬼門關。他日日鍛鍊,甚至迷上運動,最終發現:疾病反而使他更珍惜健康。

30歲加入家族企業,整合創新,賣掉歷史最老的商業銀行,開拓人壽保險和醫療旅遊,帶領家族老艦隊突圍而出。

今年50歲,面對家族企業傳承問題,他告誡兩兒子:「不要永遠覺得有盤生意等你回來做,你要靠自己,裝備自己。」

坐在面向中環海景的公司會客室裏,亞洲金融集團及亞洲保險有限公司總裁陳智思向記者分享道:「我(年輕時)從來覺得,永遠都有一檔生意讓我回來做的,所以我從來沒擔心過。」他靦腆笑笑:「後來,才發現原來不是那回事,因為市場在變,如果當時我坐着等機遇,我想,這家族生意一定已被淘汰了。」

他說,世代在改變,唯有突破框框,不斷轉換思維,才能在眾多對手中突圍。

藝術,教會他「為何不能?」

陳智思生於泰國華僑大家族。爺爺陳弼臣是廣東潮州地區的窮小子,20世紀初勇闖泰國打工謀生,從一家小錢莊做起,至1944年開創出泰國盤谷銀行。他的長子陳有慶,在1950年代被派往香港,為家族生意開拓新基地。

當時香港經濟窮困,陳有慶憑着潮州人互幫互助的網絡,做起金融借貸和大米貿易生意。不久,又和數位同鄉一同入股頻臨破產的香港汕頭商業銀行,後來成為這家銀行的大股東,將之更名為「香港商業銀行」。當1966年,陳有慶夫婦誕下陳智思的時候,他們橫跨泰國和香港的家族已發展出穩健的商業網絡。

生於泰國華僑大家族的陳智思。
生於泰國華僑大家族的陳智思。

「我由細到大都很受這(家族生意)影響,覺得我長大後一定會出來做銀行或金融,這是我的事業。」陳智思回憶說。

順理成章,他的學習功課修讀的都與商業有關,大學時到美國加州攻讀經濟學,意想不到,被醫生查出患有高安氏動脈炎(編按: 一個罕有的免疫系統疾病,會造成主動脈和相關分支發炎,進而堵塞、發生血栓或是形成動脈瘤),不停出入醫院,只能改讀可以在病榻上自學的藝術專業。那會兒,18歲的他還沒意識到,這個被迫選擇的專業徹底改變了他的思維。

畢業返港後,先在投資公司打工數年,後加入家族企業。當時集團旗下有銀行、保險、證券等三大業務,但品牌名稱各異。「其時很流行是一個金融業超級市場...... 即是入到一間店,甚麼產品都有,我看到我們集團都是這樣,但產品及部門很分散,互相之間並沒有很強的溝通。」剛踏入集團不久的陳智思果斷決策,要進行「品牌統一化」。他盡力遊說管理層,將「香港商業銀行」改名「亞洲商業銀行」,配合「亞洲保險」等拓展業務。

「我們三個品牌,(行內)都比較『傳統』,企業又是『華資』,我們如何滿足新世代的要求?」陳智思說當時他不停思量這個問題,後來他決定讓集團重新設計標誌,希望集團變得「國際化、年輕化」。

這種不斷求變、求創新的思維,其實源於藝術教育的影響。陳智思記得,他在美國時第一次上藝術課,老師拋出一個抽象的題目,就讓同學們自由創作,他完全呆了,不知從何入手。後來他才明白,最重要的是創作出「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我回看,經常都說當時我讀藝術,並不是一定要做藝術家的,而是思維上的訓練,令到你如何能夠用不同的方式去突圍,走出框框。」陳智思說。現在,他仍然會在閒暇時進行藝術創作,最喜歡的是用白色塗改液創作「點畫」。2004年,他第一次展出自己的作品,有朋友很驚訝,問他為什麼用這種手法。

「為何不能?最終目的是你能夠有作品做出來,這與我們做生意的概念是類似的,為何我們不能以不同的方式?最重要就是最終你能夠成功。」陳智思這樣回答。

「時代轉,大家都要轉」

統合集團品牌之後,陳智思不久後又發現,有些品牌已經缺乏競爭力了,其中之一,是家族生意中最古老的領域——商業銀行。與同行相比,其時亞洲商業銀行規模小,產品不足,成本效益也不高。

幾經衡量,2006年,陳智思將亞洲商業銀行高價轉售於大眾金融集團,得到的資金,除了派給股東之後,毅然投入兩個新領域。

其一是和中國人民保險合資開辦一家全新的壽險公司,進軍中國內地龐大的保險市場。其二,是加碼投入醫療領域。

早於1980年代,陳氏家族就在泰國投資興辦康民醫院,起初經營狀況一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醫院瀕臨破產,但泰銖大幅貶值亦帶來新商機。家族決定針對海外市場,發展「醫療旅遊」的生意。因為設備先進,成本相對低,康民醫院吸引了大量鄰國,甚至美國的旅客前往就醫,醫院很快扭虧為盈。

賣了銀行後,陳智思把資金轉投康民醫院。「那個決定是非常之正確的,自從我們加碼後,股價升了8倍,我們今日一間560張床位的醫院,市值40億美元,300多億港幣,肯定比做銀行好。」陳智思笑着侃侃而談:「因為需求不同了,時代轉,大家都需要轉。」

他列出這成功的策略例子,表現出傳承家族企業並不意味着守舊和一成不變,相反,在陳智思看來,要不斷抱著創業、拓闊的心態,才能讓家族企業適應新時代和市場的變遷,才能得以承傳。

陳智思稱藝術帶給他在思維上的訓練,令到他能夠用不同的方式去突圍,走出框框。
陳智思稱藝術帶給他在思維上的訓練,令到他能夠用不同的方式去突圍,走出框框。

時間不在我,抓緊機會,參與改變

今年,恰好是亞洲商業銀行出售的第十年。回頭看,陳智思更加認為那是明智決定。相比十年以前,現今銀行業發展迅猛,更多服務步及跨境,同時也要迎接電子金融的種種挑戰及風險。

「當時我其中一個出售的原因是,正正是我看不到我們的公司能夠滿足到十年後、二十年後市場的需求。」他坦誠分享。捨舊創新,整合業務之後,現在陳氏家族穩坐泰國盤谷銀行大股東的位置,同時亦多元涉獵醫療、教育等新行業。

兩年前,康民醫院剛剛入股投資一家蒙古醫院,現時,陳智思還在世界各地覓識合適的醫療投資機會。「我有信心可過渡,有空間可繼續。」陳智思表示,但他依然強調,要時刻準備迎接挑戰,「因為整個市場不斷在轉⋯⋯」

20年前,他接手父親生意,今天,他已成為父親,兒子一個16歲,一個13歲,雖然還是年幼,但他已開始考慮家族企業第四代接班人的傳承問題。他說,他曾直截了當地對兩兄弟說:「你們不要『老奉(奉旨)』覺得你可以回來這裏(家族企業)工作,因為將來你們回來,未必仍有這個行業存在可以給你,你們要靠自己。」他希望兩個兒子裝備自己,將來也能不斷突破框框,繼續帶領老艦隊迎風破浪。

承傳家族生意的同時,被病魔困擾20多年的陳智思,深感時不我待,他希望把握每分每秒,在工餘時間參與社會公益。現在儘管病情受控,但他每天依然要吃四種藥,每三個月要去醫院檢查一次,這生活模式時刻提醒他明天,「想做的事要馬上做」。

所以在管理集團業務之外,他先後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以及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擔任過兩屆立法會議員,現時則擔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樂施會副主席,以及活化歷史建築咨詢委員會主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等公職。

陳智思說,他最希望可以利用自己藝術專業,多參與香港這個城市的藝術發展和保育工作。最近他正在參與位於中環荷李活道舊中區警署群的保育,並負責在其中興建的當代藝術館「大館」的工作。

「時間不在我處,所以我一直以來都很着重把握機會,要做的便做,我怕有一天我會後悔,我不可以浪費我的時間,因我不知道還是否有機會去參與,去改變。」-陳智思這信念,用之於承繼家族事業,也用諸社會慈善工作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