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研究發現女性服用避孕藥,可能更易患上抑鬱症

刊登於 2016-10-05

研究指出服用避孕藥更容易得憂鬱症。圖為一個女士手持避孕藥。
近日一項研究指出,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更容易患上憂鬱症。

近日一項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UCPH)進行的大型研究指出,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鬱症,且在青少年女孩身上的影響尤其顯著。這項刊登於精神病學權威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分冊》(JAMA Psychiatry)的研究,為長久以來服用避孕藥會影響情緒的揣測提出有力證據,可能將影響全球女性的避孕行為和習慣。

這項研究採用了超過100萬名丹麥成年及青少年女性的數據,年齡介乎位於15歲至34歲,平均年齡為24歲,追蹤期在2003年至2013年,平均追蹤時間約6.4年。

研究結果指出,服用含有雌激素及黃體激素的綜合避孕藥的女性,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的機率比起未服用者高出23%,特別在開始服用的首6個月最為常見;若服用只含有黃體激素的避孕藥(俗稱迷你丸),罹患抑鬱症的機率更比未服用者高出34%。

其中,青少年女孩是風險最高的族群,口服綜合避孕藥者罹患抑鬱症的機率比起未服用的同輩高出8成,而服用只含黃體激素避孕藥的,患上抑鬱症的機率更高出2倍。

此外研究也發現,不只口服藥物有此影響,其他替代避孕措施,例如會釋放荷爾蒙的子宮內避孕器、避孕貼片及陰道避孕環等,甚至比起口服避孕藥者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抑鬱症。近年許多醫療機構如英國保健署(NHS)及家庭計畫倡議組織,皆以可省去每日服藥、副作用較少等原因,鼓勵青少年使用這類長效可逆性避孕法(LARCs),如今這項研究卻指出這觀念可能誤導了大眾。

參與這項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學教授 Øjvind Lidegaard 指出,女性一生罹患抑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2倍,與雌激素及黃體激素兩項女性荷爾蒙的波動幅度相關,先前研究也指出,黃體激素升高可能會使心情低落,先天體質加上避孕藥影響,將使女性更容易受抑鬱之苦。

女性患上抑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2倍,而這往往被解釋為源於『雌激素及黃體激素的波動』,換句話說,就是將原因都簡單化為『生物女性本質』(biological femaleness);如此一來,人們總認為女性患上抑鬱症就只好怪罪於她們生為女性,而不可以怪罪於合成荷爾蒙的強力療法。

《美化避孕藥:我們如何對荷爾蒙避孕著迷》作者 Holly Grigg-Spall

對此結果,部分學者及英國保健署皆指出,研究對避孕藥提出了重要的質疑,也的確從大規模的數據裏發現了避孕藥與抑鬱症之間可能存在關連,但報告並未證實避孕藥確實導致抑鬱症。他們建議,在相關研究進一步確認避孕藥是導致抑鬱症的直接因素,以及研究找出可能造成避孕藥及抑鬱症相關的生理機制之前,女性不應為此延緩用藥時機。

而著有《美化避孕藥:我們如何對荷爾蒙避孕著迷》(Sweetening the Pill: or How We Got Hooked on Hormonal Birth Control)一書的作家 Holly Grigg-Spall 則從兩性平等的角度切入討論。

她指出,無論這項研究及其後續發展所得結果如何,男性都不能推托避孕責任。她認為,要求每個月只有6天可能懷孕的女性,替每天都可能使女性懷孕的男性承擔避孕責任,本身已是性別歧視。她又指,女性被告知不要對持續使用避孕藥感到驚慌、擔憂和卻步,但這些論述卻大多來自從來沒有、未來也不會服用避孕藥的男性。

Grigg-Spall 認為,科學界應該重視女性的避孕經驗,認真地對荷爾蒙避孕的影響進行研究,並提出其他對女性不會造成傷害的避孕措施。

聲音

女性不應該被這項研究嚇到,因為每個女性對於不同的避孕措施的反應不同。我們建議女性應該與醫生討論每個措施的副作用,並根據個人狀況選出最適合的方法。

英國皇家學院婦產科性與生殖保健學院研究員 Ali Kubba 博士

這個在愛、性(避孕)和抑鬱感覺之間的可能關連,在青少年身上被誇大了。在這個發展階段,對青少年而言,尋找浪漫的另一半,及其引發的美麗與哀愁是最重要的事。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精神病及婦產科助理教授 Catherine Monk

口服避孕藥

口服避孕藥是一種荷爾蒙製劑,依作用方式分為二類,一類是雌激素與黃體激素的綜合製劑(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另一種是單純黃體素的製劑(Progestin-only pills)。主要作用在「抑制排卵」、「干擾子宮內膜的生長,抑制胚胎的著床」、「增加子宮頸黏液濃稠度,使精子不易通過」等,來達到避孕的作用。 (資料來自網路)

來源:衛報Huffington PostTelegraph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