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桂林街信興酒樓一橫一豎的巨型霓虹招牌上月初遭拆去,在香港的文藝界引起了一陣騷動。上次出現類似的躁動與不安,是去年八月初,西環森美餐廳門前巨型安格斯牛霓虹招牌,被屋宇署勒令拆卸。不過拆除牛型招牌的消息給傳媒事先張揚,招牌又獲西九龍文化區的 M+ 視覺文化博物館看中,成為藏品,有如心理補償;信興酒樓的招牌則戛然消失,命運迥異,卻很可能是深水埗以至全港眾多特別而不突出的招牌的共同結局。
然而,為招牌消逝而惋惜的又有幾人?若招牌有潛在危機,何不盡早解決?這正是政府的想法。2010年12月,政府全面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整頓全港約19萬個招牌;2014年1月,屋宇署成立招牌監管小組,集中處理違例招牌,其後更於多個區域展開大規模行動,向違例招牌發出清拆令。故此,今天的局面實不難料。但是在眾人都低頭看手機的年代,頭上的招牌又有何意義?且讓我們由招牌的建築價值說起。
招牌的建築價值
也許大部分港人皆不察覺香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建築特質,只覺城市很擠迫,但很方便。有些本地建築師會以近乎本能的「地盡其用」技能和高效率作品自詡。有瑞士建築師欣賞香港建築的務實主義(Pragmatism)和獨特的建築類型,甚至為此著書立說。(註一)曾經對香港的城市規劃與建築很感興趣的日本人,則另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