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梁啟智:以單一民調評論選戰的盲點

評論選戰,最怕就是被個別一、兩次的民調牽著走,把選舉變成「跑馬仔」。

刊登於 2016-07-18

香港立法會選舉的一大特點:選民大多不會太早決定要投誰的一票。
梁啟智:香港立法會選舉的一大特點:選民大多不會太早決定要投誰的一票。

香港立法會選舉九月舉行,今屆選情極為混亂,大量後佔領運動(雨傘運動)的團體組織參選,在比例代表制下隨時因為分薄票源而「攬炒」(同歸於盡)。近日就有大型民調出爐,引來各方形勢解讀,並成為鼓吹不同陣營退選的佐證。

正如負責執行是次民調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所述,現時離選舉尚有一段時間,結果主要反映參選人本身的知名度而已。事實上,這點從數據中也不難察覺。新界東選區剛完成了補選,勝出者楊岳橋在選民心目中記憶猶新,在這次民調中便得到 17.4% 的支持,遠超過其他對手,應為近期人氣所至。畢竟上屆湯家驊和楊岳橋合組名單,只是以7%的低門檻當選。反過來說,同屬傳統泛民陣營的新界東參選人則不用過於悲觀,楊岳橋暫時所得的支持會流向他們的機會一點不少。

選民不會太早決定意向

僅僅拿一次的民調結果便去推算誰人應該夠票當選,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樣做忽略了香港立法會選舉的一大特點:選民大多不會太早決定要投誰的一票。以上屆立法會選舉為例,票站調查顯示只有 29% 的投票者是早於一個半月之前便決定了投票對象。換言之,這次民調的回應者當中,說不定有七成會在選舉前變心,可見是次結果的參考價值十分有限。

要提高民調結果的參考價值,我們可以嘗試把游離票的因素考慮在內。有傳媒就嘗試扣除了沒有明確投票意向的受訪者,再去推測選舉結果。這做法有兩個問題:

第一,是即使已有意向的受訪者也會變心,而每個參選人的支持者會變心的比例並不一樣;

第二,是那些沒有明確投票意向的受訪者,最後會投誰的一票的分佈,也是有傾向性的。以上屆的新界東為例,在所有投票當日才決定投誰的選民當中,38% 投了陳志全、張超雄、范國威或湯家驊,比例明顯高於他們的最終得票。

同樣是上屆立法會選舉的票站調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候選人的票源是相當「實淨」的(堅實的),有些則十分虛浮。繼續以新界東為例,上屆梁國雄有 44% 的得票是在他宣布參選之前便決定投票給他的了,而陳志全卻只有 14% 。與此同時,陳志全有 32% 的得票是在選舉日或前一兩日才決定投給他的,可見他相對來說更靠游離票當選。把這點認識配合到最新公布的民調結果,可見陳志全今屆形勢表面上和上屆類似,都是要爭取游離票才能出線。當然,我們知道今屆的實際形勢和上屆不同,比陳志全的立場更極端的參選人將不止一個,他要爭取游離票的進路恐怕遠比上屆困難。

民主黨新力軍全軍覆沒?

另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投黨還是投人」的比例。有傳媒看到民主黨新力軍所得的支持度甚低,便推測「乳鴿全軍覆沒」。這個說法忽略了一點:民主黨支持者的政黨忠誠。

讓我們看看上屆各民主黨候選人的得票當中,聲稱選擇是基於民主黨而不是候選人本身的比例:劉慧卿 41%、蔡耀昌 43%、黃成智 54%、陳樹英 47%、李永達 54%、胡志偉 51%、黃碧雲 60%,還有單仲偕 61%。這些數字都是明顯高於其他非建制派候選人的(如梁家傑 39%和陶君行 21%),甚至比得上以組織票見稱的建制派候選人(如麥美娟 49%)。從這點去看,民主黨因為派新人參選而受的困難,很可能比不少非建制派的政黨都要低。因為只要政黨的選舉機器一開動,過往投民主黨一票的,很可能還是會繼續投下去,儘管候選人不一樣了。

還有一個值得參考的數據,是2008年和2012年兩屆立法會選舉之間的交叉分析。香港選民儘管容易變心,卻一般都會留在同一板塊當中。以2008年投劉慧卿一票的選民來說,就有 71%在2012年投傳統泛民的候選人一票,改投當時定位為激進泛民的陳志全一票的,只有 1%。以此類推,把最新的港大民調的數字整合為數個板塊理解,會比較有參考價值。在評論就整理過相關數據,發現傳統泛民的支持度沒有明顯下降,只是激進泛民有被本土派取代之勢而已。

以上只舉一些簡單的例子,說明如何可以利用過去票站調查的結果,幫助我們解讀今屆的民調數字。評論選戰,最怕就是被個別一、兩次的民調牽著走,把選舉變成「跑馬仔」。然而就算是賽馬新聞,也會懂得把結果放在合適的分析框架和背景下理解,看馬房講往績。

(梁啟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