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丁丁:雄三誤射,掀開中國輿論的戰爭想像

大陸即使走向軍國主義,其實力和質量也可能堪憂,但在其能力可及範圍內,不計後果的武力冒險概率始終存在,並正在積聚。

刊登於 2016-07-13

中國航母遼寧號停泊在東北遼寧省大連港口。
中國航母遼寧號停泊在東北遼寧省大連港口。雄風三型反艦飛彈的設計,正是用來對付這類大型水面目標。

7月1日台軍「雄風3」反艦導彈誤射事件,雖然很快明確了人為失誤的原因,但台灣可能更多關注司法追究和台海軍管理整頓。相對而言,大陸的輿論場域,卻引發了宏大得多的話題,從中不難一窺可能影響台海未來的某些趨勢。

雄三技術水平的譏諷

「雄3」是誤射並造成了悲劇,卻也在台灣傳出其技術水平得到意外檢驗的得意之聲,這當然會遭到大陸軍迷窮追猛打地拷問。

不少人認為,如果說「雄3」連漁船大小的目標都能準確捕獲,「遼寧」號航母就更不用說了。對此立刻有人質疑:既無干擾又無攔截,命中目標很平常,而且它未能識別民用目標;還有大陸民間軍事家堅信「雄3」彈頭引信精度極高,洞穿漁船卻未起爆,就是質量成問題。

這些質疑看似專業,其實不無傲慢與偏見。

首先,「雄3」在沒有目標細節和中段修正等外部信息支持情況下,能在距水面3~4米高度,洞穿長僅6米的小漁船的駕駛樓,顯示了滿意的末制導精度。其次,在日益精細的電子對抗和艦艇反導自衞領域,大陸的能力也長期只見單方宣揚,素無公認的檢驗和對比。要讓飛彈避開民船,各國都只能靠敵我識別應答器和劃定交戰區等辦法;和平時期的誤射,實無法苛求導彈認出民船。

再者,關於未引爆的結果,已有專業人士介紹,說這種引信只能被大中型艦艇鋼殼觸發,而對玻璃鋼漁船無感。雖這種說法也遭質疑「太過神奇」,但因為是誤射,未知因素甚多,只能說「未引爆」未必說明質量水平。

「殺手锏」──大陸軍事迷對武力評價的扭曲

事發後那幾天,大陸軍迷突然變得極為挑剔,笑話「雄3」連正常射程也沒達到就罷了,還非要先嘲笑「雄3」的設計解放軍根本看不上。再僅從射速一個指標,就斷定大陸軍艦上的某近防炮和近程導彈完全能攔截它。他們忘了,類似的攔截手段西方更早就有,但十幾年前大陸自吹隨「現代」級驅逐艦引進的俄製「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稱其為「航母殺手」時,不是又說西方完全無法攔截嗎?

最搞笑的是,眼看自相矛盾,他們又巧舌如簧:大陸吹「白蛉」時是因為武器體系落後,無奈才提出「殺手鐗」理論安慰自己;現在中國海軍擁有無比強大的制海系統,面對任何敵人的任何「殺手鐗」,都有無數種方法反制之。

話說「殺手鐗」至今仍是解放軍的根本發展思路,為貶低台灣導彈,民間「嘴炮」不惜將這一戰略說成心理弱勢、戰術呆板和小國寡民,不知軍委作何感想。而解放軍初嘗滋味的體系作戰,又被吹成已「強大完善」,在它支持下「手榴彈也能擊沉航母」。這跟「撒豆成兵」的巫術有多大區別?

面對都號稱「航母殺手」的俄製的和台灣的超音速導彈,雖然各方出於作戰需要,都對詳細性能加以保密,但區別在於,台灣所依據的美國相關技術(也包括自衞性的艦艇近防系統在內),其發展階段和大致性能,特別是其試飛、打靶甚至戰場檢驗,以及國會和媒體對其研發思路、績效、缺點和教訓的密集追蹤,都是基本公開的信息。到底能否擊沉航母,外界可以有大致的定性判斷。

而正是在這些豐富的國外情報基礎上開發、節省了大量「試錯成本」的大陸軍備,其性能、效益和成敗無不諱莫如深,全憑外媒和軍迷推測。若堅持客觀和實證標準,完全無法得到可信結論。

然而外界涉及台海的所有討論,往往正是在這種可信度的大陸軍事實力信息上展開的,相當嚴肅的美國軍方研究,也大量引用大陸官民兩方的「嘴炮」信源。

大陸用兵歷來謹慎

這次誤射純屬偶發,但也的確不失為對大陸戰備水平的突檢。

大陸是否發現導彈呢?事發後台軍曾透露,偵測到大陸雷達系統「異動」,甚至有導彈火控雷達開機信號。設若消息確實,那這樣小而突然的目標,也多少體現了大陸的戰備水平。但隨後的反應和決策,其實極為緊張和複雜。對方單獨一枚導彈突然升空,即使大陸迅速準確判斷出目標性質,戰備值班的防空力量聞風而動,但判明意圖、下令開火,卻絕不是一線值班人員敢決定的──特別是這枚導彈中途「偶遇」合適的目標就超低空俯衝,從大陸雷達上消失。

有人認為,「雄3」在沒有指定目標的情況下,靠預編程序只在台海中線台灣一側搜索目標,說明台灣並未考慮越過中線交戰,這完全是防禦姿態。但所有人最關心的,還是在兩岸聯繫溝通機制不暢情況下,這枚導彈若打中大陸漁船甚至飛到廈門,台海戰爭是否一觸即發?

其實,大陸用兵歷來謹慎,而且大陸現行公開政策,只設想台灣實質性獨立時被迫武統。而且這方面能力雖已建設幾十年,近年軍備形勢漸佔上風,但「武統」的難度和代價仍然顯而易見。據此似乎可以預期:對方偶爾的誤射將被諒解。

提出上述問題的《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顯然將對偶然來襲作出反應或報復,與全面大舉進攻、一舉解決台海問題混為一談。

「武統」民意的積累

然而正是這個混為一談,以及大陸社會對這次誤射的更多反應,暴露出一種令人極為不安的思維傾向:大陸各種背景的人越來越多地相信、並期待,台灣問題只能武力解決。他們相信台海必有一戰,且不需以「台灣獨立」為動武前提;此戰大陸穩操勝券。

如果說「解放軍二炮『攻擊雷達』開機,嚇得台灣防長躲到地下」的消息,只是大陸低端軍迷的遊戲;這次誤射差點成為「千載難逢的解放台灣時機」,卻是《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一本正經的社論。其意思是,大陸「武統」只差一個藉口。

大陸網絡還盛傳某台中網友幻想台軍主動攻入大陸,勢如破竹;但這段不知真假的文字,在台灣卻無人提及。共青團支持的《觀察者網》,則故意將台灣時政節目「一個中士就能反攻大陸」一類反諷,當成對大陸的戰爭威脅。

還有網友概念混亂地指出,導彈的確向大陸發射,而且打死了「中國台灣省漁民」,兩個事實也足夠大陸以保家衞國為名徵台。更有諳熟「一盤大棋」的網友,「洞察」西方資本藉此引爆台海戰爭,牽制中國南海戰略的陰謀,並與緬甸、日本和美國的更多陰謀和中西方末日決戰聯繫。就連廈門市民生活媒體,也口口聲聲讓台灣「收東風快遞」(短程對地彈道導彈攻擊),彷彿戰火一起,廈門還能獨善其身。

如何評估兩岸戰爭風險?

以上這些聲音無一代表最高決策,更不是可信的兵棋推演,因而很多人又相信,近年甚囂塵上的此類虛張聲勢,多出於政治投機和愚昧。掌握中國全部實力真相的決策層,或許自有理性;問題是,中共決策層長期深藏實力、意志方面的準確信號,近年還放任殺氣騰騰的戰爭煽動,上述聲音,有的就未必離最高決策很遠。迷霧重重之下,如何評估兩岸戰爭風險?

這可能需要關注下列動向:

第一,以大陸體制的束縛和效能,「武統」準備水分不小,全面開戰代價極大。一方面大陸真實的軍事實力牽涉大量政治和部門利益,絕不能露底成為共謀,結果是絕大多數人誰都沒底。另一方面,以強軍狂熱換取凝聚力和支持度,成為重大政治利益,更加強化誇大實力和掩蓋問題。

第二,決策層不懂軍事是世界常態。但政治專制化、個人知識結構和性格,都決定着決策理性繼續弱化。加上日益強化的狂妄自大支撐下的國民信心,必然轉化為成就期待,裹挾國家政治和外交目標與行為。智囊和官僚部門不敢點破,只能為滿足領導人的雄心,自不量力地四面出擊。

第三,出於國內政治需要,大陸宣傳、教育和文化機器正開足馬力,同時強化言論管控,歪曲歷史和國際常識,煽動狂熱民族主義登峰造極,各種「獨」成為全民公敵,國民國際認知進一步野蠻和暴力化。從最高層到草根,一股蔑視和挑釁國際規則和法治的無知無畏,包括對戰爭殘酷性的麻木,正四處瀰漫。

然而台灣不同的歷史、現實、觀念和利益,甚至台海戰爭的代價均完全被無視,大中華範圍內制度並存、競爭和借鑑越來越不被容忍,台灣問題日益變成「大陸吃定台灣,就是焦土也遲早拿回」的非人性野心。

因此,大陸即使由極權而走向軍國主義,其實力和質量也可能堪憂,但從本文探討的種種因素看,在其能力可及範圍內,不計後果的武力冒險概率始終存在,並正在積聚。

(丁丁,中國政治學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