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趙思樂:書寫抗爭並非客觀中立,而是誠實和清醒

再痛苦,也要保持誠實與清醒──人類必須踏在真實的磐石上走向光明。

趙思樂:書寫抗爭並非客觀中立,而是誠實和清醒
從“抗爭報導”中學到的最重要的原則,是必須時刻有“自反與自省的自覺”——不斷自問,“我與受訪者是太近還是太遠?”“我對受訪者是否有偏見?”“我對受訪者的說法有足夠的審視和批判嗎?”“我對事情的理解符合我的價值籃子嗎?是否受到了採訪對象的影響?”“我的價值籃子是否有問題,是否需要調整?

在堪稱「新聞教科書」的美劇《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中,男主角 Will McAvoy 對刻板的「客觀中立」有一段經典調侃:如果共和黨說「地球是平的」,民主黨說「地球是圓的」,《紐約時報》的標題就會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無法就地球是圓的還是平的達成一致》。Will 把這種現象稱為「虛偽的客觀」。

這個調侃中,《紐約時報》的標題是事實,但只是表面事實──為了避免在誰是誰非上表態,是非不分地「鄉愿」了一把。讀者也會糊塗:難道地球的形狀還沒有定論?

在真實的新聞世界中,媒體和記者的「虛偽客觀」隨處可見。他們有時是為了避免判斷,有時是避免得罪當權者或利益方,有時則是缺乏挖掘背後真相所需的意識和能力,即「結構性思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