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和平獎得主維瑟爾逝世,曾以文字記述集中營倖存經歷、為死難者作見證

刊登於 2016-07-04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作家埃利.威瑟爾( Elie Wiesel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二戰集中營倖存者維瑟爾(Elie Wiesel)於7月2日病逝,終年87歲。

當地時間7月2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維瑟爾(Elie Wiesel)於紐約家中病逝,終年87歲。維瑟爾是猶太人,也是二戰時奧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的倖存者,其後在法國、美國等地定居,並寫下共57部小說、戲劇、詩歌及回憶錄,其中部份透過回憶集中營經歷,對納粹大屠殺作出反思,並為其中死難者作見證,因而聞名。「維瑟爾人權基金會」(Elie Wiesel Foundation for Humanity)證實,維瑟爾的親友已於7月3日舉辦了私人葬禮,公開紀念活動的安排將在隨後公布。

1928年,維瑟爾生於羅馬尼亞王國西北部城鎮 Sighet(編注:今被羅馬尼亞納入城市 Sighetu Marmaţiei)。1944年3月,匈牙利被納粹德國佔領,同年5月,傀儡政權開始將大批猶太人拘捕、移送往位於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其中包括當時15歲的維瑟爾及他的家人。在集中營裏,維瑟爾的左臂被紋上「A-7713」的編號。直至1945年4月11日,奧斯威辛集中營才在被美軍解放,維瑟爾得以生還,但其父親已死於營中。

維瑟爾離開集中營後,先到法國生活,並修讀文學、哲學及心理學;19歲開始,維瑟爾當上記者,曾為法國、以色列的幾份報章撰寫報導,亦有教授希伯萊文。直至1955年,維瑟爾才轉往美國紐約定居。

儘管集中營經歷帶來巨大創傷,一度令維瑟爾對此閉口不提,但身在美國的他始終未有拋棄為集中營死者作見證的信念。1958年,他首次將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寫成小說自傳體小說《夜》(法:La Nuit;英:Night),透過第一身視角寫下了集中營中所見所感——在那裏,他見到被燒死的嬰兒、將父親推進焚化爐的兒子、為搶一口麵包雙雙喪命的父子,見到人性在絕望邊緣的殘酷與扭曲。維瑟爾在書中寫道:「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夜晚,那是在集中營渡過的第一個夜晚,它把我的整個一生變成了漫漫長夜,被七層夜幕嚴裹着的長夜。」

《夜》後來被翻譯成超過30種語言版本,銷量逾千萬,成為研究納粹與二戰的重要讀物,維瑟爾本人也成為奧斯維辛倖存者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遺忘死者,如同對他們的第二次謀殺。

維瑟爾的自傳體小說《夜》

艾利維瑟爾15歲時被關進關進奧斯威辛集中營。 圖為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展品。
維瑟爾在15歲時被關進奧斯威辛集中營。該集中營於1940至1945年運作,估計共有110萬人在營中被屠殺。

之後數十年,維瑟爾勤奮寫作、演講,圍繞納粹大屠殺寫出逾40本著作,包括紀實和非小說類。他曾指,「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而作為大屠殺倖存者,寫作「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志業、一種義務」。

此外,維瑟爾還曾主導美國大屠殺紀念館的落成,又曾與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日本慈善家笹川陽平(Yohei Sasakawa)共同發起旨在推動人權、民主、文化包容的「公元兩千論壇」(Forum 2000)。

同時,身為猶太人的維瑟爾不僅譴責納粹暴行,對以色列出兵加沙波及無辜百姓的行為,他同樣感到憤慨;2014年,維瑟爾就曾在紐約時報撰文批評以色列的做法。

如果說希臘人創造了悲劇,羅馬人創造了書信體,而文藝復興時期創造了十四行詩,那麼,我們這一代人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學,那就是見證(testimony)。我們都曾是見證者(witness),我們都覺得應該為未來作見證(beartestimony)。這成為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維瑟爾

1986年,維瑟爾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他大力發聲以對抗暴力、壓制及種族主義。維瑟爾在獲獎演說中稱:「中立只會幫助加害者而非受害者,沉默只會鼓勵施暴人而非受難者……只要有一個持不同政見者還關在監獄裏,我們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只要有一個孩子還在忍飢挨餓,我們的生活就依然有痛苦和恥辱。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並不孤單,我們沒有忘記他們。他們的聲音遭到壓抑,我們會把自己的喉舌借給他們;他們的自由有賴於我們,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自由也有賴於他們。」

110 萬人
據普遍歷史學者認為,奧斯威辛集中營在1940年至1945年運作期間,營中共有110萬人被屠殺。

聲音

他不止為了對抗反猶太主義發聲,還為了對抗所有形式的仇恨、偏執與不寬容。

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弔唁聲明

維瑟爾的貢獻不只體現為文學創作的成就,而更體現為受難幸存者站出來,向世界「作見證」的道德勇氣和社會行動。維瑟爾的名字因此與「倖存者」和「見證」連在了一起。在世界歷經許多苦難的二十世紀,倖存者的見證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歷史憑證,而作見證的幸存者也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行動者。

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徐賁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煙雲。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孩子們的小臉,他們的軀體在岑寂的蒼穹下化作一縷青煙。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火焰,它們把我的信仰焚燒殆盡。 我永遠不會忘記黑洞洞的寂靜,它永遠奪去了我的生存意願。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時刻,它戕殺了我的上帝、我的靈魂,把我的夢想化成灰燼。

維瑟爾的自傳體小說《夜》

奧斯威辛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Birkenau Concentration Camp)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營和,位於波蘭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奧斯威辛。奧斯維辛集中營成立於1940年4月27日,由當時的納粹德國親衛隊領導人Heinrich Himmler下令建造。透過有系統的猶太人大屠殺行動,估計約有11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殺,超過九成遇害人都是猶太人。奧斯維辛集中營在1945年1月27日由蘇聯紅軍解放。1947年,波蘭國會立法把集中營改為紀念納粹大屠殺的國家博物館。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奧斯維辛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紐約時報諾貝爾獎路透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