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迷你倉火災

黃偉豪:火災背後,政治是否凌駕專業?

相信不少人的腦海均會出現一連串問號,質疑這場迷你倉火災是否可以及早預防,消防員的犧牲是否可以避免?

刊登於 2016-06-27

#香港迷你倉火災#香港

淘大工業村一座一個迷你倉庫發生四級火警。
淘大工業村第一座一個迷你倉庫發生四級火警。

牛頭角的迷你倉大火令兩名消防員殉職,及多名消防員受傷,相信不少人的腦海均會出現一連串的問號,質疑這場火災是否可以及早預防,消防員的犧牲是否可以避免?市民真正擔心的絕非消防員的失職,而是他們的決定是否受到政治和利益干預,使消防員最終白白犧牲。

要了解以上的道理,我們可以先回顧另一場災難,就是1986年的美國穿梭機挑戰者號(Challenger)大爆炸。當時,挑戰者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基地起飛只不過73秒,便在空中發生爆炸及解體,機上的七名太空人當場死亡,當中包括了一名平民太空人──中學女教師Christa McAuliffe。整個過程更是全程電視直播,可以說是一場「完美」的恐怖災難。

當時,穿梭機(台灣稱太空梭)被視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結晶,亦是美國國力的象徵,連當時的香港無綫電視台的兒童節目也取名為《430穿梭機》,所以這一次災難舉世震驚。不論政府或學術機構事後也做了很多的相關的調查和研究,最終所得出的結果同樣震驚世界,改寫了日後災難研究的方向和看法。

美國穿梭機挑戰者號的教訓

眾多研究的共同結論,就是爆炸並非純屬意外,而是人為,亦即是完全可以避免。當然,這裡「人為」的意思,並非指爆炸是由恐怖分子刻意策動的襲擊,而是由失效的制度帶來的結果。更具體來說,是由政治考慮凌駕專業判斷所產生出來的惡果。

穿梭機挑戰者號大爆炸的表面真相及技術原因,當然是機件失靈,主要是在早上天氣太凍的情況下,和燃料箱相關的組件失效。但真正使人吃驚及震撼的真相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工程師一早已知問題所在,在得知起飛的早上的天氣預測時,更曾極力阻止挑戰者號按照原定計劃升空,希望可以避免爆炸慘劇發生,可惜政府官員並沒有理會。

在有關穿梭機挑戰書號大爆炸的學術研究中,其中一篇廣受重視的文章是由 Romzek 和 Dubnick 合著、在著名公共行政學期刊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發表的《公共部門的問責:穿梭機慘劇的教訓》(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Lessons from the Challenger Tragedy)。兩位作者指出,穿梭機是否應按原定的計劃起飛,本應按照安全至上的原則,而最終的決定權,亦應放在代表專業知識的工程師身上。可惜,當時的穿梭機發射已成為了一個政治問題,最終的決定權也握在由總統委任、代表政治問責的非專業官員身上。

當時的政治問責官員的判斷是,若果穿梭機不能如期升空,總統列根(台譯雷根)的政府將負上沉重的政治代價。由於當時仍然是美國與蘇聯兩國的太空科技及軍事競賽的年代,所以穿梭機能夠如期升空,對美國的國際形象及總統的威望甚為重要。

而且,這次穿梭機任務載有平民女教師,也說明了這次並非一般的平凡任務,而是改善美國太空計劃公眾形象的大公關任務。因為美國的太空計劃甚為昂貴,為了平息公眾,特別是納稅人的不滿,政府決定派平民坐穿梭機上太空,以建立人人將來均有機會上太空的希望,使到公眾繼續願意支持發展太空計劃的龐大開支。在這政治的計算下,政治問責的官員決定來一場政治賭博,可惜最終輸了,而七名太空人便白白成為了這場賭博的犧牲品。

必須檢討決策過程及制度

雖然今次迷你倉大火所造成的消防員死傷原因,仍有侍調查,但很多市民,包括了消防員自己的質疑,正正是憂慮這次救火過程,出現了穿梭機挑戰者號大爆炸事件中,政治問責凌駕專業判斷的情況。他們很想知道,在整個滅火的決策過程中,有沒有政治問責的官員曾經參與,或給予「意見」及壓力?消防員的生命,會不會在經過一輪政府的成本效益分析後,被認為是可以被犧牲的(expendable),至少可以用來作政治籌碼,來博一博賭一鋪(賭一把)?贏就可以增加政府的威信,但萬一輸了,便是犧牲了消防員及市民的生命。

除了政治問責外,既得及有組織利益(vested and organized interests)也常常是引致可預防的慘劇的元兇。簡單來說,為什麼我們的建築物有這麼多的火警陷阱,多年來政府也沒有立法監管,是真的一時疏忽,還是又是另一重政治利益的考慮?

很多慘劇的悲哀之處,並非在於多少人命的消失,而是慘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有的犧牲也是無必要的。只可惜,人類永遠也是要不斷重複以往的錯誤,而要避免慘劇重現的唯一方法,便是調查必須要更全面及更有深度,不能只針對技術原因,也要檢討整個決策的過程和制度。

(黃偉豪,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參考資料:

Romzek, Barbara, and Melvin Dubnick. (1987)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Lessons from the Challenger Traged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7, No. 3: 227-238.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