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攝影大師何藩離世,60年前漫步港島最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刊登於 2016-06-22

香港國際知名攝影師何藩。
香港國際知名攝影師何藩。

由於肺炎惡化,當地時間6月19日,攝影「一代宗師」何藩在美國加州聖荷西的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4歲。何藩家人感謝各界友好的關心和慰問,並表示葬禮將以私人形式舉行。

何藩被譽為「東方布列松」,他對光影的精準捕捉、富於巧思的幾何構圖和對香港庶民社會的敏銳觸覺,將「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的攝影理論發揮得淋灕盡致。他的鏡頭下有挑擔的小販、閒聊的老人、嬉戲的小孩,也有石板街、大馬路、樓梯、菜市、食肆等日常生活場景。憑藉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街頭黑白攝影,以「Fan Ho」署名的作品曾獲超過280個攝影獎項,更多次當選由美國攝影學會所評定的世界攝影十傑。

何藩在1954年完成的一幅經典名作《陰影》(明膠銀鹽原相)以HK$ 375,000成交,創下這位藝術家的拍賣記錄。
何藩在1954年完成的一幅經典名作《陰影》(明膠銀鹽原相)以HK$ 375,000成交,創下這位藝術家的拍賣記錄。

何藩生於1931年,14歲生日時,他收到父親贈送的雙鏡反光相機,從此迷上了攝影。1949年隨家人遷居香港後,何藩開始了香港街頭的攝影創作。1952年,年僅21歲的何藩已開始舉辦攝影個展。這些透着獨特香港風情的照片也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何藩本人是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攝影作品也被包括香港M+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收藏。

何藩常常拿着相機在中環、西環一帶的街道遊走。他最喜愛的作品《夜幕降臨》攝於 1954 年,畫面上是日落時分堅尼地城海邊的一位推車工人。何藩說自己當時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賦》中那種「日暮途遠,人間何世」的意境。「一切就好像上天安排,你只是在適當的時刻按下快門便可。我的拍攝有異於電影導演工作,不能按劇本安排演出。拍照時要做一個隱形人,暗地按下快門,那便是我的『決定性瞬間』。」

我很喜歡海明威說的一句話『你可以毀滅我,但不能打敗我』,香港人就是有這種拼搏精神,為生活奮鬥絕不言敗的決心。50、60 年代有句民謠『鬼叫你窮啊,頂硬上啊』就是說誰叫你窮啊,咬緊牙關去力爭上游。對於這種草根精神,我當時很感動,想要人道主義地去歌頌他們。所以我很多照片都是拍這些籍籍無名的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何藩

1959年拍攝的《午後閒聊》。
1959年拍攝的《午後閒聊》。

因攝影少年成名的何藩,對電影同樣有割捨不下的情節。何藩曾表示自己深受意大利電影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影響,鐘愛《八部半》、《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等片。60年代何藩進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擔任場記和演員,他曾參演電影《不了情》、《西遊記》、《藍與黑》等,10年間參與近20部電影,其中四次出演唐僧。

除了演戲,何藩還在業餘時間開始拍攝實驗電影。1970年,何藩與友人聯合執導15分鐘的實驗短片《離》,同年何藩還與另一位著名攝影師孫寶玲合拍電影《迷》,並在香港女導演唐書璇的介紹下,將《迷》帶到戛納展映。

然而,在主流電影工業裏,何藩藝術化的操作手法卻難以得到賞識。《昨夜星辰昨夜風》等愛情文藝片接連票房不利,何藩只能拍攝三級電影,其中包括廣為流傳的《足本玉蒲團》《夜激情》《三度誘惑》《我為卿狂》等情色電影。90年代退休後,何藩移民美國生活。

攝影展《何藩:香港回憶錄》的策展人Sarah Greene認為,「何藩是唯一一個拍攝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對光影的表達充滿戲劇性,非常好看。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試圖去記錄香港,而是用鏡頭捕捉普通的香港人。從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裏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樣有親切感。」

37.5 萬港幣
2015年11月,何藩經典攝影作品Approaching Shadow(《陰影》)以37.5萬港幣被拍賣,創下何藩作品的最高拍賣價格。

聲音

法國Henri Cartier-Bresson有句名言,是決定性的時機,即decisive moment,講出攝影的精髓。這令它超越所有藝術。攝影是世界語言,它不用翻譯,不像詩歌文學。

何藩

當年,陽光射成線條的香港石板街、菜市、食肆,皆為他的題材。雖然以後的攝影家們笑稱,這類圖片皆為「泥中木舟」的樣板,但當年不少遊客,都被何藩的黑白照吸引而來,旅遊局應發一個獎給他。

專欄作家蔡瀾

我對中下層的窮苦大眾、弱勢群體有比較特別的同情關懷,不知道為甚麼,就是直覺。可能受到我讀的很多文學作品如雨果的《悲慘世界》、狄更斯小說或者電影的影響。義大利電影德西卡《偷自行車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種悲慘的生活與奮鬥。我很自然喜歡拍這些照片。

何藩

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瑪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的創辦者。1908年布列松生於法國,1930年他開始攝影創作。布列松偏愛黑白攝影,反對裁剪照片與使用閃光燈,認為不應干涉現場光線,他最喜愛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標準鏡頭,而他的「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攝影理論更影響了無數後繼的攝影師。決定性瞬間是指攝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時刻,將形式、設想、構圖、光線、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布列松的相機曾見證了西班牙內戰、中華民國政府的瓦解、1968年的巴黎學生運動、甘地遇刺等等人類歷史的重要時刻,(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信報外灘畫報攝影日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