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習近平的這口波蘭蘋果,價值至少30億美元

刊登於 2016-06-21

2016年6月20日,波蘭華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在一個活動上,一起吃下波蘭種植的蘋果。
習近平與波蘭總統杜達(右)一起吃下波蘭種植的蘋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中、東歐「一帶一路」推銷之旅繼續。6月20日,他在波蘭訪問期間,宣布提升中波關係為全球戰略夥伴關係,又簽署多項合作協議。習近平更與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一同作秀,鏡頭前同食波蘭蘋果,頗受歡迎。

波蘭作為世界蘋果生產量的第二國家,在出口規模上在世界排名第一。有分析指出,烏克蘭危機後,波蘭蘋果最大的出口方──俄羅斯實施了對歐洲食品禁運的舉措,這對波蘭在農產品出口方面造成嚴重打擊。因此波蘭希望以此為契機,將農產品打入中國市場。

20日的會談後,中波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了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及約40個協議和備忘錄,合作涵蓋了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能源、農業、經貿和航空等多個領域,包括消除增值消費稅(VAT)上漲對雙方的影響、促進波蘭食品出口中國市場、取消航空運輸增值稅、相互承認學歷與學位、加強兩國文化領域合作等。雙方並未透露所有協議價值總和,但僅僅是中國五礦公司與波蘭銅業集團的協議,就已經達到30億美元。

而提升兩國關係到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意味着兩國除了將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加強戰略性的磋商和協調,特別會深化政治和經貿上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波蘭連同習近平訪問的上一站塞爾維亞,與中國政府的關係相繼被升級為「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這不僅意味着雙邊將加深政治上的合作、在重大國際議題上加強磋商,同樣意味着中國正在試圖加大在東歐地區的影響。

目前的波蘭政府自去年10月上台,其對歐盟抱有遲疑態度。且亦有專家指出,與歐洲以外的經濟快速增長體的緊密合作,對波蘭具有重要意義,「世界經濟的重心不再是歐洲,而是太平洋沿岸地區」。

習近平還與波蘭總統杜達一起出席了新絲綢之路國際論壇暨中波地方與經貿合作的開幕儀式。論壇上,中外人士針對「16+1」(中東歐國家16國和中國)合作和「一帶一路」進行研討,以求互利共贏的局勢。

據BBC中文網,去年波蘭總共向中國出口了約20億美元的貨品,雖然已經是中國在東歐的最大貿易夥伴,但這一數字仍舊遠遠低於每年波蘭出口德國的540億美元的貿易額。

習近平表示,地處歐亞大陸十字路口的波蘭,是「琥珀之路」和「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我相信,波蘭能在連接中國和歐洲的紐帶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將給兩國帶來明確和實在的好處。」杜達則說:「我希望波蘭能成為中國通往歐洲的門戶。」

波蘭總統顧問 Krzysztof Szczerski 則表示,波蘭願意在中國與歐洲海運方面的協作升級有所貢獻,並指雙方會談會涉及中國和全球安全方面的人權事件。

波蘭是習近平此次歐亞三國訪問的第二站。距上一次中國國家領導人訪問波蘭已經過去12年。而自2015年11月波蘭領導人訪問中國後不到一年時間內,兩國領導人便實現了互訪。在訪問完塞爾維亞和波蘭後,習近平將於本周四和周五訪問烏茲別克斯坦。

170.9 億美元
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170.9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6倍。

一帶一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系習近平於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的經濟合作概念,屬於跨國經濟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亞洲和歐洲訪問時進一步推廣,並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中國對外的主要經濟戰略。目前已有60國家和國際組織響應一帶一路。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佔全世界的63%和29%。中國政府主張,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BBC中文網Now新聞台文匯報21世紀經濟報道美聯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