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蕭伶伃:逃不出戰爭,走不進社會的「榮民」

回望台灣社會戰後五十年的歷史,族群、性別、環境、階級、經濟等面向,都存在需要被扭轉的壓迫與不正義。我們要如何在認知上,真正脫離戰爭狀態?
台灣榮民出席台灣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

2016年6月9日,自稱是「公民記者」的女子洪素珠,在網路上傳一部攝於今年二二八的「採訪」短片。片中洪女對一名被其稱為「中國難民」的外省籍范姓老翁叫喊「請你們回家」、「我不要你們中國人在我們台灣」。對方不堪言語攻擊,與洪起了口角。洪素珠盛怒之下,出言辱罵對方「不要臉」。

此片引起軒然大波,後來有媒體揭露,洪女也曾在其他場合,公開污辱如周姓與彭姓等老兵。朝野政治領袖(包含現任總統蔡英文)皆表達關切與譴責,呼籲台灣不應再持續受族群撕裂。蔡重申,「沒有人需要為了自己的認同道歉」。

然而,為何對老兵的人身攻擊,會是台灣社會分裂的癥候?洪素珠的盛怒中,錯失了什麼?而像這幾位受害者的外省老兵們,又經歷過什麼樣的生命軌跡?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