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1日,全球四大科技公司 Facebook、Twitter、微軟(Microsoft)和 Google 與歐盟達成「反恐行為守則」協議,承諾會刪除歐洲用戶可訪問到的、可能煽動仇恨及與恐怖行為有關的社交媒體訊息,包括用戶貼文。主導守則的歐盟司法專員 Vĕra Jourová 指,此舉由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巴黎恐襲催生,是為抗擊歐洲日益嚴重的恐怖主義威脅。她指恐怖組織越來越善於使用社交媒體傳播暴力和仇恨,而此次的行為守則正是為了還歐洲一個兼具自由和民主的言論環境、珍視歐洲價值和法律的網絡空間。
社交媒體不幸成為了恐怖組織用以激化年青人、種族主義者,以及傳播暴力和仇恨的工具之一。
守則規定的仇恨言論,定義為:「所有公開針對一個特定種族、膚色、宗教信仰、血統、國籍或出身的群體或其成員,進行的煽動暴力或仇恨的行為。」按守則,若四大公司就某些言論或用戶行為收到大量確切舉報之後,必須在24小時內評估這些投訴,並刪除確認違規的內容。
守則還要求四大公司要引導和宣傳溫和的、不煽動的社交媒體使用指引。而在規管範圍內的信息不一定從歐洲發出,只要是歐洲國家可以訪問到的,無論從哪裏發出都可以受到監管。若四大公司的高層沒有遵守規定,可能會面臨至少一年的監禁。
考慮到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守則還明確了只是冒犯、驚嚇或是打擾某國或某地區的人群,是不算在仇恨言論中的。不過,這份行為守則仍然引發外界對言論自由的擔憂;Google、Facebook 和 Twitter 都發表了聲明強調,會在抗擊仇恨言論的同時堅守言論自由,找到兩者平衡。英國衛報則批評指,歐盟的守則中忽略了網絡性別歧視和性騷擾,沒有將其納入仇恨言論的範疇。
實際上,此次並非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第一次參與打擊仇恨言論。Twitter 自2015年中至今已經刪除了12.5萬個煽動恐怖主義的賬號。Facebook 則在2015年9月和德國政府合作抵制仇恨言論,同年12月,Google 和 Twitter 也相繼與德國政府展開類似合作。
聲音
正如我們在網站的社群準則裏寫的一樣,Facebook上沒有仇恨言論可以生存的空間。
許多社交媒體都推廣言論自由,以前都拒絕過刪除內容和賬戶的要求,這次的事挺令人驚訝的。
在言論自由和煽動暴力仇恨的行為之間有清晰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