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從71個香港人的日常行蹤理解社會貧富分化

香港人日常移動距離遠、流動程度高。不過,人們看似穿越在不同階層居住區域之間,彼此的互動卻很有限。

端傳媒記者 張可

刊登於 2016-05-26

一項城市研究用手機程式跟蹤香港人的行蹤,反映社會階層分化。攝:羅國輝/端傳媒
一項城市研究用手機程式跟蹤香港人的行蹤,反映社會階層分化。

現代都市的極速發展,逐漸造成貧富不均及進一步的階級分化,尤其是類似香港這樣人口稠密的超級都市。同一片天空下,彼此為鄰的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會有多大程度的互動呢?

依照我們的直覺,香港人口密度極高、公共交通非常發達,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應該有更多互動的機會。但研究結果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利用手機數據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並發表於城市政策期刊 Cities。研究者分析從被試人員手機程式裏得到的跟蹤定位數據,考察香港不同階層人的行動模式。

居住在低收入地區的人傾向於在其他低收入地區活動,居住在高收入地區的人也習慣在高收入地區活動。

香港城市大學發表於CITIES期刊的論文

研究人員在全港隨機寄出3380封邀請信,收到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71名志願者回應,同意參與項目。71人中,61%在工作,31%是學生,剩下8%則是家庭主婦或退休人員;他們中有52%處於18歲到30歲之間,24%處於30歲到40歲之間,另外24%超過了40歲。

這些參與者需要在手機上安裝一個定位 App,可以每5分鐘記錄一次自己所在的位置。參與者需要連續7天(包括工作日及休息日)保持 App 開啟。另外,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參與者在同一地點停留超過30分鐘,也需要在 App 上紀錄具體活動內容以及跟誰在一起(在家、學校或工作地的例行活動除外)。

研究者根據 App 的記錄發現:

  • 在工作日,參與者平均通勤距離8.8公里,其中有14%的人則超過20公里。
  • 在所有有記錄的活動中,最多出現的依次是:外出用餐、逛街,看電影或運動等娛樂活動——特別在休息日,30%的人選擇外出用餐,20%去逛街。
  • 此外,研究者利用多重對應分析法(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MCA)得知,外出用餐或進行娛樂活動主要是跟朋友或同事一起,逛街則更傾向於跟家人或獨自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81%的人沒有在住所附近記錄下任何活動——這意味着香港人的日常移動距離較遠、流動程度很高。但研究隨後指出,儘管參與者每天的行蹤看似跨越不同收入階層的居住區域,但彼此之間的互動卻十分有限。

研究者分析了手機程式紀錄的1073條上班及業餘活動產生的移動軌跡,發現29%的軌跡是在同等收入地區之間移動,其中逛街及娛樂活動佔據較大比例。雖然有39%的軌跡是從低收入地區移動到較高收入地區,但主要是上班及拜訪親朋好友。

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 香港的富人與其他階層的隔離不僅體現在居住地點,還表現在購物、用餐及休閒活動場所;
  • 中低收入人群習慣在同等收入地區活動;
  • 低收入人群雖然前往較高收入地區的機會相對較多,但主要是因為餐飲、娛樂、休閒等設施一般都集中在商場等地,他們與其他階層的互動仍然非常有限。
3 /4
據香港政府部門統計,有約四分之三的香港人採用公共交通作為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
1 /5
根據2015年公布的數據,香港有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貧窮線(1人家庭月入3500港元、2人家庭8500港元、4人家庭月入16400港元、6人家庭月入18800港元。月收入低於以上數字的相關家庭被視為貧窮人口)以下。

聲音

香港的富裕階層不僅越來越有錢,還享有最好的學校、網絡以及城市設施;窮人則一直被困在機會較少、上升空間較小的地區。

大西洋月刊資深編輯 Richard Florida

來源:CityLabCities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