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Sean Tierney:我不懂為什麼有人說香港電影死了

為了香港電影,我大老遠地從美國搬過來住。對於「港片已死」的說法,我真不太懂是什麼意思。

Sean Tierney:我不懂為什麼有人說香港電影死了
跨文化研究學者 Sean Tierney 。

編者按:電影季,這個城市裏愛電影的人,又開始像候鳥一樣,從這個戲院匆匆忙忙遷徙到另一個戲院。今年是香港電影節誕生40週年,從1913年本地電影人主演的故事短片《莊子試妻》,到戰後香港電影隨同香港工業發展,出口到東南亞及西方國家的唐人街,一個關於香港電影的「神話」在許多時空的觀眾心中駐紮下來,香港電影成為香港這座城市向外輸出文化的關鍵媒介。轉眼今日,香港電影業的萎靡早已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對電影的焦慮與對這城市的焦慮互相呼應,近期關於《十年》的討論,已不再是看/不看一部電影那麼簡單。

然而電影的魔力從來不止於工業的興衰,它是可以同時間一同發酵的時光變形機,將記憶、生命體驗、不同時空融匯一處,產生效應。而關於「香港電影」的魔力,也從來不止於香港一城,我們尋訪到三段熱愛港產片的故事:自稱內地最後一代港片迷的電影人魏君子;為了香港電影搬來香港,並長居了10年的 Sean Tierney;以及從百老匯電影中心開始學習看電影的香港人阿漢。當我們藉助他們的眼睛,試圖描摹出香港電影的某種形貌,看到的卻是香港文化曾經對本城內外不同時空中人們的滲透、影響,甚至心靈某個層面的「塑造」。

 Sean Tierney 在自己最愛去的豪華戲院。攝:盧翊銘/端傳媒
Sean Tierney 在自己最愛去的豪華戲院。

關於 Sean Tierney,我見過最精準的評價來自他自己。「Professionally Inappropriate」(專業地不合時宜),他的個人網站上這樣寫着。視乎你對他的熟稔程度,這句話闡釋的層面可以有很多,但就算僅限於香港電影,也極具概括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