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我們的孩子,被關進罐頭遊具裏了嗎?

拒絕單一化的塑膠組合遊戲設施,讓孩子玩得好、玩得安全,才是最好的兒童節禮物。

端傳媒記者 陳筑君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6-04-04

4月4日兒童節前夕,台灣發生駭人聽聞的4歲劉姓女童當街遭人殺害命案,這起隨機殺人案件讓社會陷入集體恐慌與憤怒情緒。也讓人想進一步追問:究竟什麼樣心理缺陷,會導致嫌犯如此凶殘的行徑?

台灣近兩年間發生5起隨機殺人案,其中3件更以幼童為目標。凶嫌犯案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分析,但「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早先接受端傳媒訪問時有一段特別且深刻的主張:台灣要解決無差別殺人問題,要從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着手,多元遊戲經驗的充分滿足是重要的一部分。

大安森林公園遊戲場罐頭遊具(塑膠組合滑梯)。攝:張國耀/端傳媒
大安森林公園遊戲場罐頭遊具(塑膠組合滑梯)。

只是,在台灣各級政府長期漠視兒童對遊戲需求的情況下,無論是鄰里間的小公園,或者地標性的大安森林公園、青年公園等地的兒童遊戲設施,近年都逐漸成了千篇一律的「罐頭」產品。

一起典型的事例,是去年台北市政府在去年中根據「國家標準」(CNS)規範檢查了各大、小公園裏的兒童設施,發現大半不符合「安全標準」。因此決定將公園裏以水泥建造,磨石子滑道的溜滑梯全部拆除,改以PE(聚乙烯)或FRP(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等塑膠材質的組合遊具取代。

磨石子滑梯 大小孩都愛

磨石子是一種行之有年的研磨拋光工法,處理出來的表面特別光滑,台灣早年家庭的地板經常用到,拿來做溜滑梯更是孩子的最愛。

新北市瑞芳區濂洞國小就在觀光客最愛的九份旁,慕名前往的遊客都知道這所學校有一座上下跨度兩層樓的溜滑梯,磨石子一溜到底,那段不算短的加速感,讓孩子的笑聲中伴着尖叫不停。看在專家眼裏,這種俯衝刺激是訓練孩子的前庭覺最好的方式之一。

溜回地面,孩子馬上站起身,快步爬上階梯,和其他孩子小小推讓一陣,迫不及待再溜下來。有時大人都忍不住跑上去,誰說只有孩子愛玩?

但這樣的場景卻愈來愈難見到了。如今的情況是,不同的公園裏,建置着同一個模子灌出來PE或FRP(目前台灣公園以PE為主)溜滑梯,五顏六色看似吸引人,但PE或FRP溜滑梯的滑道靠的是表面的塗料,一旦塗料磨耗光了,孩子坐在上頭就「定」在上頭,頂多往下溜三、五步,然後孩子就得坐着蠕動身體,腳一屈一伸,像一隻毛毛蟲一樣蹭回地面。

玩過的孩子總是搖搖頭說:這種「溜滑梯」太無趣了。而當他們四處看看,想找原本還在的盪鞦韆和蹺蹺板,都拆了。因為政府部門的「大人」們覺得盪鞦韆不安全。儘管像林月琴這樣的專家不斷強調,盪鞦韆可以得到平衡的經驗,平衡又關係手腳協調的發展。

大安森林公園的盪鞦韆。攝:張國耀/端傳媒
大安森林公園的盪鞦韆。

三座磨石子滑梯被拆除掉,換來的卻只是三個搖搖馬、小單槓……等,看了很火大,政府拆除大小孩都能玩的堅固滑梯,換來的是只能小小孩玩的塑膠品,非常敷衍!

拒絕遊具罐頭化連署人士

台北市政府的作為激怒了一群家長,他們在網路上發起了「拒絕遊具罐頭化」連署,38個團體,以及超過3300位個人參與了連署,不少連署人寫下了意見:

「磨石子溜滑梯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中央及地方政府不要在鼓勵生產(指生小孩)的同時,又給孩子充滿塑化劑又刺激不足的遊憩環境。」

「三座磨石子滑梯被拆除掉,換來的卻只是三個搖搖馬、小單槓……等,看了很火大,政府拆除大小孩都能玩的堅固滑梯,換來的是只能小小孩玩的塑膠品,非常敷衍!」

「把創意和傳統都丟棄了,孩子怎麼辦?都市的孩子已經享有更少自然環境了,連公園都變成這樣真寒心……」

這一波網上連署加上行動抗議,讓台北市政府宣布把大安森林公園的磨石子溜滑梯重新蓋回去,除了以全新的恐龍造型登場,也會成為全台北市第一個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磨石子溜滑梯。對既有的磨石子溜滑梯也將以「改善代替拆除」的方針處理。

不過截至兒童節前,這座恐龍溜滑梯還被圍籬圍住,而且根據端傳媒記者目測,新滑梯寬度比原本窄,以往大人小孩都能玩的情景將不復再見。不少到大安森林公園的小孩都傷心表示,「我比較喜歡以前的啦!那座溜滑梯真的好好玩……」

大安森林公園遊戲場原本規劃一座塑膠遊具所在處,在一群父母抗議之下,改為一組恐龍磨石子溜滑梯。攝:張國耀/端傳媒
大安森林公園遊戲場原本規劃一座塑膠遊具所在處,在一群父母抗議之下,改為一組恐龍磨石子溜滑梯。

沒人才、不安全 罐頭遊具當道

台北市的問題解決了一半,舊的不拆了,但新設的能否擺脫「罐頭」仍有疑慮;其他縣市也一樣。接受端傳媒採訪的專家表示,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築、都市計畫產業鏈不重視這一塊。

「國外如果要弄一個遊戲場域,一定要找教育、景觀、社會、心理、建築各領域的專家一起討論,尤其教育要找懂得兒童心理發展的人。但台灣不是,都是建築師搞定。」林月琴說,一般建築師標到案子後,需要兒童遊具的地方,就直接包給遊戲設備廠商處理,「你會發現,近10年新蓋的遊戲設施都長得大同小異,因為廠商開模非常貴,他當然給你的東西就只會是那些。」

台灣政府會把不符合標準的遊具拆掉,換成每個公園都長得一樣的罐頭遊具,除了有公部門向來便宜行事的心態之外,兒童意外頻傳也是主因。

2001年11月,苗栗一名9歲女童在學校盪鞦韆時,意外摔落地面、頭部重創成為植物人,家長認為學校設施及管理有疏失,請求國家賠償。2004年4月,最高法院判決校方敗訴定讞,必須賠償家屬新台幣652萬元。這宗案件咸信對台灣公園遊戲場盪鞦韆不斷消失有影響。只是當被認為危險的鞦韆一一遭到拆除後,安全的鞦韆卻也沒有回來。

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主任林佩蓉道出了其間的荒謬感:現在父母總喜歡念繪本書教導小孩要勇敢,但日常生活中,政府和家長卻會用遊樂設施太危險這種理由,不提供或阻止兒童鍛鍊勇敢的機會。

自然材質對孩子感官很重要,木頭可以感受溫暖、鋼材會冰冷、磨石子有粗糙的感覺。

曾光宗

難道遊戲與安全無法兩全?當然不是。建築改革社社長、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曾光宗以這次磨石子滑梯被拆為例告訴端傳媒,這些滑梯雖然不符合CNS,但其實透過修補、改善也是一種解決之道。他強調,CNS是必要的,有規範才能在做設計時有標準可遵循,但問題是台灣對CNS的應用太僵化,最後出爐的遊具當然不好玩。

曾光宗同時認為,這次由一群家長發動的反拆除磨石子滑梯、遊具設計要參與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可能是改變台灣公園遊具罐頭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指出,罐頭遊具被批判主要原因之一是材料不自然,「自然材質對孩子感官很重要,木頭可以感受溫暖、鋼材會冰冷、磨石子有粗糙的感覺。」遊戲過程體驗真實環境,才能對自然建立情感,「塑膠怎麼組合都一樣,小孩的感官就差了。」

林佩蓉也說,台灣近年兒童注意力不足、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因為我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遊戲空間、時間跟設施。」然而每一個孩子都須要搖擺、溜滑、攀爬、跨、鑽的經驗,且遊戲對兒童發展的價值,至少包括撫平兒童受創的情緒、發洩個人的心理焦慮、自我探索、促進認知發展等等;尤其是台灣獨生子女變多,孩子在戶外遊戲時能學習人際互動。

不過曾光宗坦言,台灣市場規模小,專攻遊具的設計師確實不多,國外這方面人才相對豐富,台灣可以參考他國經驗。林月琴也認為,因為台灣市場不大,願意投入遊具設計的人極少,那只能由國家出面來做。

大安森林公園兒童遊戲設施。攝:張國耀/端傳媒
大安森林公園兒童遊戲設施。

解決無差別殺人 關心兒少心理

罐頭遊具問題不僅是無法激起兒童對遊戲的興趣,還扼殺了他們對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培養;但兒童遊戲權未能被政府部門重視的背後,林月琴真正擔心的是,從小無法在遊戲中充分滿足的小孩,情緒是否獲得足夠宣洩?心理健康有沒有被「水泥叢林」扭曲?

「今天要解決台灣很多無差別殺人問題的話,從小心理健康是相當重要的。當你在家裏窩久了,坦白講,心理是不健康的。可是看看現在的小孩,幾乎都在家裏滑手機和看電視。台北市更慘的是沒有地方可以玩,最後調查發現,孩子最常去的場所第一名是百貨公司。」林月琴強調,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多接觸大自然、成長在健康安全的遊戲環境,政府有不可迴避的責任。

研究兒童遊戲設施超過40年的日本着名建築師仙田滿,在其《兒童遊戲環境設計》(台灣版由侯錦雄、林鈺專翻譯)一書中就提到:成人長期忽略兒童成長過程中,在都市環境中受到的壓抑,導致他們拒絕上課、校園暴力及自殺等現象增多。包括日本、台灣、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均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喪失遊戲場;學校考試的競爭壓力,也導致各國兒童遊戲時間遭到剝奪。戶外活動漸受限制,遊戲形式轉化為電視及電玩,兒童開始遠離人群關在自己的房間內遊戲。

林月琴就說,大人工作都講求休閒生活,更何況扮演孩子成長重要角色的遊戲;尤其現在房子空間小,若是政府無法提供品質好的戶外遊戲設施給小孩,他們寧願待在家裏玩手機、打電動,身心是無法充分獲得舒展的。「父母跟政府都應該引導孩子去健康生活,而不是讓他們窩在家裏面,只是在那邊打電動,最後變成宅男。」

少年變化非常大,他要往天堂還是地獄,是變好還是變壞,最關鍵的年齡階段就是國二到高中,但我們好像沒有多做一些事情。

林月琴

另一個同樣讓林月琴非常擔憂的是,12至18歲少年群體的遊戲權,被邊陲化的問題較12歲以下兒童更為嚴重。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條界定,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孩子。

「為什麼現在捷運站這麼多孩子在那邊跳街舞?因為就是沒空間。」(目前台北捷運站提供練舞區域,包括中山站至雙連站地下街爵士舞台附近、板橋站)林月琴說,這些練舞區毫無美感,讓少年只能縮在地下室跳舞,着實是公部門對孩子需求的漠視。

長期以來,不僅是政府部門無視少年遊戲權利,家長也常是直接切斷少年對遊戲追求的人。林月琴很沈重指出,父母一定要改變觀念,幼兒時期,他們還願意帶孩子去親子館、公園、戶外接觸大自然,但一上國中後,少年好像只剩下升學人生,從早到晚就是關在學校、補習班跟家裏讀書。「這些孩子真的很可憐,他們只是在不同的水泥叢林裏打轉而已。」

「少年變化非常大,他要往天堂還是地獄,是變好還是變壞,最關鍵的年齡階段就是國二到高中,但我們好像沒有多做一些事情。」

回頭重看台灣近兩年這一系列隨機殺人案。例如2015年北投文化國小隨機殺人事件,失業凶手龔重安的律師曾形容,龔是標準宅男,個性內向不多話,因為崩潰了才殺人。3月底的內湖女童命案,凶手王景玉長期失業窩在家裏當啃老族。林月琴認為,宅男未必會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但就像家庭破碎不見得會讓孩子成為「非行(指行為偏差)少年」,可是「非行少年」卻都來自破碎家庭道理相似,龔重安、王景玉等人,確實都是宅男。

在這起女童遭人斬殺案件後,林月琴再度受訪時說,希望政府要真的去正視家庭的功能,協助家庭、支持家庭去教養小孩,把兒童視為國家的資產,「充分去支持家庭,讓家的功能健全,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討論廢死那只是後端了。」

在台灣社會為層出不窮的無差別殺人事件陷入恐慌,甚至出現家長要求幼兒園取消一切校外教學活動時,林月琴提醒家長,雖然會害怕,切不可因噎廢食不帶孩子出去玩,以為把小孩關在家裏就是安全的。她強調,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很重要,家長只能提高警覺,但還是要帶出門;政府要做的就是確保社會安全,同時把好的遊戲場品質還給我們的孩子。

兒童節期間,罐頭遊具問題也廣受台灣媒體關注,以下為兩篇延伸閱讀:

兒童節最佳禮物…廣設蹺蹺板吧

蹺蹺板消失 挑戰精神也沒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