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古巴系列

陳七:爭奪古巴

作為古巴,美元人民幣也好,甚至日圓盧布都要,用來錢起是沒有記認,多多益善。

刊登於 2016-03-22

#古巴

2016年 3月20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冒雨參觀古巴夏灣拿。攝:Pablo Martinez Monsivais/AP
2016年 3月20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冒雨參觀古巴夏灣拿。

美國總統奧巴馬(台譯歐巴馬)訪問古巴,是90年來第一位美國在任總統,訪問這個中美洲國家。此次,美國採取主動,古巴只是被動反應,意義重大。美古之間談判建交,總統到訪,美國始終領前一步。

奧巴馬下台在即,訪問古巴,結束美古半世紀恩怨情仇,奧巴馬可以名留青史,成為他八年任期內的主要外交遺產。然則,如果說奧氏只是為了自己而與古巴破冰,似乎以偏概全;觀乎美國近年在地緣政治的動作及言辭,奧巴馬此舉不單是為了自己,而是從美國地緣戰略出發,清掃後院,不讓別國楔入。

美國與古巴仇恨源遠流長,最為人記得是1962年導彈危機,更早的是美國對卡斯特羅(台譯卡斯楚)1959年上台後的不滿。不過,究其言之,都是因為卡斯特羅政權是美國不喜的共產主義政府。美國19世紀實行「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把美洲視為後院,一見不順心者即除之而後快。卡斯特羅上台,美國如芒在背,想法設法要拔除這顆眼中釘,除了意識型態各有歧異,更重要的是古巴與美國南方只距145公里,中程導彈便可以覆蓋大半美國。美國當年發現古巴有蘇聯導彈後反應強烈,不惜以核戰威脅蘇聯,派出軍艦戰機在加勒比海封銷古巴海運,又通過總統甘迺迪弟弟羅拔甘迺迪與蘇聯駐美大使密談。最後蘇聯讓步,世界免於核戰巨禍,蘇聯領袖赫魯曉夫卻因為「對美軟弱」而下台。

美國的彈性外交

美國今次對古巴下軟功,有謂是承平年代一切都要緩和,事實是否如此,此刻尚未有真正答案。不過,美國辦外交從來以靈活見稱,切合「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格言。

例如,美國戰後與中國打過一場韓戰,以平手收場,從此在東亞建設反共基地,南韓、日本、台灣、菲律賓、泰國、大馬、印尼俱係如此,這個半月形鎖鏈把中國圍困在內。可是,當蘇聯威脅越來越大,美國的務實外交便臨現。

最反共的尼克遜(台譯尼克森)上台後,想方設法要與中國搭上關係。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美國駐波蘭大使受命接觸中國大使,在時裝表演後追着中國大使館人員,硬把美國政府的訊息塞給對方。之後是1971年乒乓外交,從此為中美破冰解凍。當時中蘇關係因為珍寶島事件惡化,北京有需要打另一隻牌,美國送上門,當即一口咬住,從此中美組成聯盟抗蘇。

大國角力下的中美洲

中美40年的聯盟如今已有崩裂之象,中俄卻回到50年代的密切關係,加上中國近年外交主攻拉丁美洲甚力,尤其與委內瑞拉及巴西更是稱兄道弟,對美構成壓力。美國看見如此大勢,為了防止中國像60年代的蘇聯在拉美威脅美國後院,於是主動釋出善意,說要與世仇古巴建交,希望能把威脅消弭於萌芽時期。

因此,最近幾年拉美的中美外交暗戰激烈,中國「種下」不少「拉美朋友」。另一方面,美國也非善類,全力把這些「別人的朋友」想方設法拉回身邊;其餘「不聽話」者,則以其他手法對付,文攻武打兩皆可用。

美國對拉美霸權寸步不讓;70年代智利選出篤信社會主義的左翼總統阿連德,華府極為不悅。有指中央情報局此時介入,促使智利右翼軍人發動政變,阿連德在槍戰中死亡──有說是自殺,也有說是遭政變軍人槍殺。

際此背景,可見拉美的種種變化,一旦牽涉大國,不論美國中國俄羅斯,危機就會出現。不但因為拉美接近美國,更是因為拉美一手掌握大西洋及太平洋之間,唯一捷徑巴拿馬運河。誰人能夠控制運河水道,兩個大洋之間的海運就如被扼咽喉。船隻不走運河,走遠路經過南美洲南端再繞北上,要多費好幾天海程。只要論到這部分,這不是普通的海運生意,而是極具戰略考慮的海路爭奪戰。

古巴歡迎美國友誼

美國主動伸出「友誼之手」,雖有爭霸考慮,但近年經濟凋敝的古巴則是無任歡迎。古巴的態度,應是另一種戰略決策:表面上,美國總統來到古巴,似乎在這盤棋佔了上風;但對古巴來說,一來美國資金遊客從此不缺,二來這場棋局的其他落場國家,斷不可能從此袖手,於是更多資金將會進入古巴,與美國「決一死戰」。

作為古巴,美元人民幣也好,甚至日圓盧布都要,用來錢起是沒有記認,多多益善。不過,兩國之間還有相當微妙的,檯面下的拳來腳往。美國行前透露奧巴馬將不會晤卡斯特羅,這是美國要求,還是古巴不欲見,值得研究。美國與古巴的樑子,某程度是美國與古巴關係側影。奧卡相見之下不知談什麼好,也是一種煩惱。但外交突破往往來自最高層,如果美國欲今次一舉攻下古巴,最後一刻奧巴馬會晤卡斯特羅,也不會令人詫異。

不過,由美國上場的列強「爭奪古巴戰」已經揭幕,還有好一段時間才落幕。大家正等着中俄出招還擊,過程必定精彩,切勿錯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