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張君玫:書單爭議,誰的「西方經典」?

必須先說明什麼是「西方經典」,而其中「西方」和「經典」這兩個詞,都是知識社會學在拆解的對象。

張君玫:書單爭議,誰的「西方經典」?
圖為台灣一間咖啡館的藏書。

這幾年到處都很流行開書單,或許是因為人們意識到商品社會的文化缺乏症,並試圖提出解方。此外,書單似乎也讓我們得以窺探藝文名人的心靈世界,包括年初辭世的搖滾樂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 都有一張書單,列出了他最愛的一百本書。

最近有一份書單卻引起了眾多驚嚇與議論,亦即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開出來的「2016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指定閱讀範圍」。很多人認為這些書太難了,高中生怎麼可能讀懂,連大學教授都不見得唸過或讀懂。台師大方面的回應則是:「經典」本來就不簡單,而台灣學生的「人文素養」越來越低落,才會興起舉辦「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競賽」的想法,以鼓勵高中生接觸所謂的「經典」文本。

基本上,我從不認為閱讀能力和年紀和學歷有必然的關係。甚至在個體身上都不見得如此──因為很多人在某個階段就完全停止閱讀了,或就此膠着在特定的文類與格式,無法進行更多樣化的閱讀。如果要以科系來區分的話,大部分的高學歷者都不一定有能力或興趣去閱讀該書單中的文本。回歸到高中生本身的可能性,我不會說他們不可以或沒能力閱讀這些作品,關鍵是在怎樣的脈絡與條件下閱讀,以及這些閱讀對當事人的意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